从工匠精神看当代寿州窑产品再造与复兴
2020-12-08秦厚威
摘要:寿州窑产品在新时代也随着审美需求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和制作工艺,其历史长河由兴盛到衰落再到新时代产品的再造与复兴,离不开当代陶瓷匠人的呕心沥血。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工匠精神”的注入让现代寿州窑陶瓷产品走向复兴与再造设计的方式,亦即依托人文情感价值与地域文化特征赋予寿州窑产品新时代独特的审美意境。
关键词:工匠精神;寿州窑;再造;绞胎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02
寿州窑产品的大众印象仍停留在唐时期“南青北白”格局下的黄釉瓷,胎体造型古朴厚重、瓷胎质地疏松、釉不及底等粗略概念,与其他窑口产品相比,甚至有陶瓷产品低下之嫌。也正是由于这些明显的造型特征和釉色之别,才使寿州窑在唐代被列入几大名窑之一。陆羽在其茶经里说寿州瓷黄茶色紫不宜饮茶,也是首次关于寿州窑产品的描述。受隐逸文化的影响,唐代无论男女老少皆有饮茶之风,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通过品茶赋予茶具以人格化。这是从饮茶的角度对当时的窑口产品进行的总结和表达,记述和诗词吟咏虽带有个人情感色彩,但也可见窑口产品之间的特征差异和受欢迎程度。时代的变迁,审美意识的变化,寿州窑的陶瓷产品开发与再造设计也要不断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特征,而不能故步自封。
1 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工匠精神的提出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首次提出是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来的。“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是工匠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任何行业与部门都应提倡工匠精神。”因此,政府指导性文件此时的出台也是基于时代精神文明需求下的反应和社会文化繁荣进步的标志。
工匠精神的提出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纲领性的价值追求目标指向性。其实工匠精神内涵就一直体现在中国古代造物艺术领域,只是没有提出这个概念而已,因其生产方式和产品流通方式与现代社会的生产制作方式、流通方式、产品式样选择等有巨大的差异,所以一物一理的特性就更加明显和人格化。传统造物方式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生活体验、直觉和经验式的个人劳动方式和作坊式工作相結合的方式,因此每件作品都深深凝结了匠人的情感理想和个人手工痕迹。在当代,工匠精神应包括传统造物智慧与现代生产方式和以智能科技知识为基础的结合,体现的是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需求,所展现的是机械之美。无论是传统造物的含情脉脉,还是现代造物的科技感,都离不开情感的注入和对人的关怀,总之,现代造物离不开传统的造物智慧和工匠精神。正如学者潘鲁生先生在其论著民艺学论纲中所说:“传统造物常常使我们沉浸于精神的对话中,而现代工业产品却使我们仅仅停留在一种实用的愉悦上,前者是长久的,而后者是短暂的。”[1]
寿州窑陶瓷产品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其他窑口,仅仅停留在寿州瓷黄的简单口号宣传中。由于历史原因,寿州窑几乎停烧了一千多年,期间只有零星的作坊在烧制一些简单的日用器皿,并无新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寿州窑的主要窑址才被陆续发现,主要分布在现淮南市上窑镇和高塘湖一带。1981年,寿州窑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唐时淮南属于寿州,故称为寿州窑。为了全面复兴寿州窑的制瓷工艺和地域文化竞争力与影响力,有很多具有陶瓷专业知识的陶瓷艺人和当地的陶瓷匠人纷纷投入寿州窑陶瓷产品的研发当中。由于缺乏规范机制和创新精神,初期的寿州窑产品研发设计更多趋向于原物翻新或者简单复制,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精神需求,亦即无工匠精神的态度。究其原因:一是商业利益驱使下所谓的高仿制作目的是以假乱真而获得高额回报;二是依托某些现代文化机构展开的短期合作项目,以快速完成任务应付差事为目的,而未深入研究寿州窑产品在当代所应焕发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加之机构广泛宣传,极易造成以讹传讹。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心理开发出的产品只能是得其形而遗其气,毫无美感和文化可言。
2 寿州窑产品再造的内在驱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归根结底就是文化自信,大到国家层面,小到不同民族和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表现形式。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因此造就了千姿百态、精彩纷呈的不同的文化面貌,文化的差异性也正反映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多样并存的文化也使传统工艺和现代造物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风格迥异,也正是如此,五彩斑斓的创造成果才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传统的寿州窑产品以容器类居多,遵循传统的造物原则——“以用为本”的实用主义思想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但在现代,寿州窑产品既要审视整个陶瓷艺术发展趋势与竞争压力,又要客观面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找到转型的突破口,减少和停产部分效率低下、粗糙滥制的日用品生产。这样既可以节约和保护有限资源,又能规避劣质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靠浪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换取低廉价值的生产方式在本质上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劳动的不尊重。即使生产日用产品也要综合考虑文化因素与器物造型、装饰的有机融入,去粗取精,体现日用瓷的精致与情趣。现代日用陶瓷的生产发展是基于产业化和工业化技术化,强调的是技术带来的实用性与效率。这种标准化生产要求造型和装饰有严格的统一标准,因此也容易忽视对人情感需求的表达。针对寿州窑的产品特色以及现有的人力资源,可以将其打造成“以文为本”的艺术性较强的工艺瓷,以兼具实用性的系列产品为着力点,集中精力开发龙头产品,不以多量取代产品的质量。例如,发生在东汉末年“时苗留犊”的历史典故家喻户晓,是典型的清正廉洁文化的缩影,在当代成为为官之道的最高范本和教育宣传争相使用的案例,加之故事的原发地,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识别性和原生性。根据故事角色和发生场景再创作,融入陶瓷特有的表达语言和造型特征,赋予寿州窑产品的时代性和人文性;建于宋代的寿县古城墙距今接近千年历史,其整体造型是围合式的留有东南西北4个城门,在古代具有护城卫国的战略意义。在当代,寿州窑产品再造设计中可以利用人工模拟转化的手段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器物造型,也可以开发成一种具有地域人文特征的旅游纪念品,通过艺术抽象保留城墙的本质特征,以满足消费者情感体验的延伸。
文化的介入是实现寿州窑陶瓷产品再造与复兴的根本途径,当然文化的有机融入和表现需要陶瓷匠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这在较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这就需要利用当地文化机构和高校的设计专业人才的设计思维与精于手艺的匠人专心致志和工匠精神的结合,形成新的设计文化思想和造物观念。例如,寿州窑陶瓷研究所就是充分利用当地高校美术专业的人才优势积极发挥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美学原理形成产学研的高效机制。对于大学生来说,与研究所合作是实现其造物设计理想试验的最佳平台,也是知识文化传播的平台。早期的寿州窑研究所是基于传统寿州窑产品特征的研究,校企合作以后,主要探索新时代下寿州窑产品文化衍生开发设计,从产品种类、器物造型、釉色创新再到材料的选用都经过大量实践对比和筛选,特别是八公山紫金土的介入,所烧成的器物令大众耳目一新而又保留传统寿州窑器物的底蕴。这一切离不开陶瓷匠人的匠作精神和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文化是造物的灵魂和内在属性,工匠精神既是造物态度,又是实现自我升华的先行条件。
3 寿州窑产品再造的审美意境
唐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不仅陶瓷造型出现了新品种,陶瓷装饰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也日臻成熟和完善,这当然离不开陶瓷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但根本原因是唐代社会形成的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唐代总体青瓷类玉似冰、白瓷仿雪类银的审美意识格局下,寿州窑黄釉瓷的出现也正符合唐代审美热烈华丽的时代特征和盛世气象。寿州窑在唐早期也是以烧造青瓷为主,由青瓷到黄釉瓷的转变并不是因为制瓷技术的进步和陶瓷釉料配方的调整,而只是改变了窑炉的烧成气氛,从而出现了黄釉瓷。除了黄釉瓷,绞胎瓷的出现也是寿州窑匠人的伟大创举和贡献。“绞胎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色的胎土原料互相绞合,使之产生如同木纹、虎皮等斑纹,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绞胎是寿州窑的创造。”[2]绞胎瓷在现代被称为彩胎瓷,因为瓷胎内外色泽纹理相同,其横切面有木纹等形式,表里如一,根据不同需求,通过色泥错位组合可以出现变化丰富、行云流水般的艺术魅力,因而可以说是陶瓷制胎工艺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这些正是由于寿州窑制瓷匠人的开拓创新精神而丰富了唐代陶瓷品种类别和审美意蕴。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寿州窑经过短暂发展便销声匿迹,并未如同时代青瓷系窑口而继续发展。寿州窑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其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仍然为现代陶瓷发展和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思想源泉。
寿州窑产品在当代的再造设计和发展首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以及独特的地域人文环境、情感诉求方式。清代康乾时期是我国陶瓷技艺在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因技术发展也开创出新的陶瓷装饰工艺,但清代陶瓷整体审美格调不高、意蕴不足,原因是只倾向于装饰技术的展示而缺乏思想的深度。但是宋代陶瓷却有极高的历史地位,正是因为宋瓷的简洁、平淡自如使之具有含蓄的深意。“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3]因此,宋瓷具有沈素净雅之美,它的格调是清淡隽永的,如龙泉窑青瓷的细小气泡造成的审美多层次性,汝窯的“釉汁莹厚如堆脂”和有意识地利用瑕疵而产生哥窑的蟹爪纹等都是宋代陶瓷的审美韵味。
反观唐代寿州窑产品也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审美意味,胎体造型厚重,多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器型近于球体,显得圆润丰满。此类时代特征也是器物得以形成自身体系的重要依据,在优化设计时应该加以保留和利用。但因时代局限性所产生的陶瓷瑕疵如瓷胎疏松、平底削足、釉不及底、脱釉,圆器内有支钉痕等特征可以适当进行改进和修正,因为这毕竟会影响生活器皿的使用舒适度和美观。如寿州窑茶盏在现代设计中就没有必要刻意保留内部的支钉痕,而可以保留釉不及底的视觉特征,只要胎质致密度高,不至于使用时伤害到手,这样反而会凸显胎色质地之美和黄釉的富贵华丽。当然,通过瓷土材料的筛选和研制瓷胎疏松对于现代技术来说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唐代寿州窑首创的绞胎工艺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和重视,这与其成型工艺难度有一定的关系,但在当代可以考虑走高端的艺术瓷发展之路,以纯粹的彩泥来表现纹理的无穷变化和造化自然。“纵观寿州窑的诸种器物,从器物造型、制作工艺、烧成釉色等诸多方面来考察,都充分说明了寿州窑瓷器显现出唐代的盛世气象。”[4] 总之,在当代对寿州窑产品的再造开发设计需要艺人们的开拓精神和工匠精神,即要有继承也要有发展,既要有时代精神也要有地域文化特色,寿州窑的“拙”仍是寿州窑产品在当代的审美意境和内涵意蕴。
4 结语
人的需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得满足,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通过具有蕴含民族气质、地域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特质的造物艺术品。回顾历史和研究历史,目的是为现代造物设计找到思想根源和文化立足点,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能为现代设计提供大量宝贵经验的人文素养和艺术资源。隋朝寿州窑开始烧造青瓷到唐初改烧黄釉瓷直至衰亡也仅仅存在3个多世纪,历史虽短,但也极大地丰富了唐代陶瓷审美意蕴。寿州窑产品的再造设计和升华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淮河流域的区域文化资源,要真正做到对本源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要以工匠精神去不断探索寿州窑产品在当代可能出现的新形式,也要有寿州窑传统文化精髓,而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直接搬运和拼凑。同时,要利用现代快捷便利的互联网等数字媒体对寿州窑进行合理适度的宣传,把寿州窑产品在新时代下所展现的时代精神、审美属性传给大众。
参考文献:
[1]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384.
[2]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193.
[3]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229.
[4] 秦厚威.寿州窑陶瓷装饰艺术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4:49.
作者简介:秦厚威(1979—),男,安徽寿县人,硕士,研究方向:设计学、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