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基层就业一体化策略研究

2020-12-08

山西青年 2020年7期
关键词:医学生用人单位毕业生

魏 慧

西安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人才需求模式的不断变更,每年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数量都在迅速增长。2018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820 万人,2019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834 万人,激增的就业人数使就业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据调查,医药类大学生的就业率从2002 年起便开始逐渐下降,就业形势一方面存在劳动力缺失,另一方面又存在岗位空余,这种就业难的现象称之为结构性失业。为了缓解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央和地方连续制定了一系列新医改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但由于医生职业的区域性差异增大和城乡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其就业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缓解,医学类毕业生逐渐成为结构性失业人群中的大军,基层医疗人才缺乏与医学生就业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一、社会实践对医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为了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基层就业帮扶政策,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但其就业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缓解,主要存在医学毕业生对基层就业的认知误区。如何有效地引导医学生基层就业,本文尝试将社会实践有效的融入就业体系,一方面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有效促进医学院校和基层医疗单位的人才对接,另一方面通过长效实践机制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有效缓解就业矛盾,解决基层人才短缺现状。

(一)在社会实践中明确就业方向。职业定位的调查显示,医学生选择就业帮扶途径比例最高的三项分别是社会实践、职业规划和基层就业政策宣传。这三项对于医学生基层就业而言本就密不可分,通过社会实践更有助于他们了解基层医疗需求和就业现状,并树立正确的基层就业价值观,提早进行就业规划。

(二)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就业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基本的实践操作课程外,学生很难接触到用人单位或就业环境,对就业能力从认知到提升都很难有所改变。将社会实践有效的融入就业体系,可以为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满足用人单位的利益需要和学生的就业需要,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三)实践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实际岗位中所反映出的实践操作能力弱及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弱的问题最为突出,这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敲响了警钟。只有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才能在工作中有竞争优势;只有认清基层工作环境和调节工作心态,才能安心在基层工作。

二、搭建社会实践与就业一体化平台

在对在校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意愿的初次调查中发现,学生不愿意去基层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基层工作条件差,所学知识难以得到运用。因此,针对医学教育培养在不同年级实践要求的差异性,分层次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在基层医疗单位、毕业生、学校之间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循环链。

(一)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基础实践”。结合医学自身的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通过开展义诊、体检、医疗卫生知识宣传、重大传染疾病的社会调查等活动。

(二)二年级学生中开展“认知实践”。以专业实践为主要实践内容,了解基层医疗环境为主要实践内容,在基本诊疗实践中锻炼,增强学生的应用、操作和技能等方面的实际能力,搭建点到面的基层实践平台。

(三)三年级学生中开展“实习实践”。通过前两年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单位建立实习关系,并进一步达成就业意向,将实践与就业连成一条线,实现持续发展。

(四)开展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一方面调查基层医疗单位的岗位需求,另一方面调查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意向,防止毕业时盲目选择就业单位,避免基层医疗人才外流。

三、社会实践对提升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意义

医学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就业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实践与基层就业的有效结合一方面从基层就业方向的引导开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将基层医疗需求反馈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即将开始的实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和实践,提高为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理性选择回到家乡基层就业;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教育培养同基层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效结合在一起,深入基层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了解相应的岗位设置、人才需求以及发展规划等状况,搭建长期而稳定的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将所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就业率稳步上升,从而解决医疗行业基层就业的困境。

猜你喜欢

医学生用人单位毕业生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