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
——用VR 技术致敬面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2020-12-08郭永玲赵怡娜
郭永玲 刘 敏 徐 明 赵怡娜 胡 珍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山西 孝义 032300
一、VR 技术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目不暇接的新发现、新发明,人类在一百年的成就,超过了过去几千年创造的文明总和。VR(VirtuM Reahty,虚拟现实)是一种能够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其实体行为的仿真系统能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VR 具有多感知性、存在感、交互性、自主性等特征,能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之感,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互动并容易产生灵感,有很好的创造性。21 世纪是技术引领时代潮流的阶段,而VR 技术就有这样的功能,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面塑
山西面塑源于先秦,成型于汉代,落身于广大的民间,出于俗脱于俗,为它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山西面塑艺术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时代发展有了一些新的突破,而孝义面塑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孝义面塑源于汉代祭祀活动,自从出现了面粉,也就出现了面塑。面塑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拥有属于它本身所特有的本土风味,纯朴而又稚拙。其制作过程也颇为讲究,有一套严格的工序,在重大节日、婚丧嫁娶、生日做寿、盖房上梁等各种场合,作为礼仪、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的信物或标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非遗与VR 的相联系
当前,我国也不断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但是方式很单一,就目前现有的技术比如说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这种方式只是能保证这种技术不失传,但其中的文化价值很难直接的表现出来,更难以扩大和延续。随着科技化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可以更好的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效果好且现实的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现代科技延伸出了新的面貌,VR 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全息影像让人们感受到科技创新下的传统非遗文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精确定位技术、新媒体技术等最新的高科技,将传统面塑与流行文化进行契合,使简简单单的面塑变得活灵活现。
同时在相关的面塑展览馆、博物馆,使用VR 一体机无线体验设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世界中通过画面和声音以及虚拟交互的形式,眼观、耳听、动手相结合,向体验者传递面塑文化信息,以科技手段提高认知程度和接受信息的趣味性。面塑文化通过视觉效果、氛围烘托、声音设计、创意安排,让不可能变为可能,在展现形式设计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面塑活起来,它们不再是平日中看到的一件件事物,而是活灵活现的一个人物或者是一个动物展现在体验者的面前。以及在面塑制作工艺方面也使用了UI、交互设计等方法。这些不仅展示了数字全景技术和VR 技术在文化及文化景观上的应用,同时向业界展示了互联网在非遗领域的应用,为运用数字技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示范作用。
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山西面塑源于先秦,成型于汉代,落身于广大的民间,出于俗脱于俗,为它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现如今城镇化进程加速,文化认同危机逐渐严重,面塑文化发展遇到了极大的阻力。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据了解,面塑文化的符号及传承手艺大部分掌握在乡村手艺传承人手中,通过开展面塑技能培训,VR 面塑视觉体验馆,文创小铺等方式壮大面塑传承人队伍,打造精品主题面塑体验游。以孝义为例,将面塑文化结合当地的木偶皮影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一系列专属非遗节日体验民宿。
并且经过我们手艺人长期摸索尝试,找到了保持面塑不霉、不裂的手艺方法,为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旅游经济振兴增添了一份保障;面塑栩栩如生的外表,可以吃文化内涵,揉捏剪切搓等手工工序,为面塑文化成功转型为国际都市化新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小结
以“VR+非遗”为核心,致力于非遗文化与现代文化VR 的完美结合。通过对“VR+非遗”进行有效的产业化开发,形成一条产业链,从研发、设计到营销、服务,一条龙进行包装和开发,使“VR+非遗”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最终形成集文化旅游、VR 体验、培训交流、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产业集群。“VR+非遗”若真的进行实施,首先客观上起到了营造非遗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全民对于非遗的认知、保护工作。呼吁也唤起了更多的人去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在社会及青少年中形成学习、普及、继承非遗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