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尘肺灌洗治疗前后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

2020-12-08宫晶亮何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1期
关键词:尘肺灌洗呼气

宫晶亮,何蕊

(1.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吉林 长春 130120;2.吉林省胜利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0 引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职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据相关数据统计得知,职业病的数量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而尘肺在所有职业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一旦患有该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临床中应该对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治疗效果,可采用影像技术作为诊断治疗的标准。基于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尘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析多层螺旋CT在尘肺灌洗治疗前后的表现,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尘肺病患者中,选取118例作为本次主要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资料较为完整,通过临床诊断,患者符合尘肺标准。所有患者中有Ⅰ期尘肺94例,该类患者的年龄低于70岁。Ⅱ期-Ⅲ期患者共有24例,年龄45-50岁。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可知所有患者的心肺代偿功能正常。男85例,女33例,年龄45-70岁,平均(57.21±4.71)岁。患者粉尘接触时间为1-23年,平均粉尘接触时间为(11.27±2.52)岁。另外所有的患者中有11例Ⅱ期尘肺;Ⅲ期尘肺患者13例。咳痰、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是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

1.2 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可知所有患者均接受尘肺灌洗治疗,灌洗、单侧灌洗和双肺灌洗分别18次、3次和15次。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均使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的肺部进行扫描[1]。在扫描前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以仰卧位为主,指导患者将双手上举,至头部位置。为了能够提高扫描的准确性。患者接受扫描前,需要接受屏息训练,全肺扫描需要在患者深呼气末、深吸气末完成。以从肺底至肺尖的扫描顺序为主。对多层螺旋CT扫描仪的层厚进行合理的调整,以2-3 mm为主,层厚重建以7 mm为主,控制好螺距,以1.0为主。合理的控制在矩阵,以512×512为准,同时控制好仪器的电压和电流,分别控制在120 KV、200 mAs。使用相关软件统计(TLV)呼气末全肺容积、(TLW)全肺重量、(MLD)平均肺密度、(TAV)全肺含气体积以及(MLV)平均肺体积。与此同时,统计治疗前后患者的CT值情况。

1.3 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的肺通气功能进行详细的检查,并给予测定,同时详细的记录患者的(FVC)肺活量、(FEV1)1秒用力呼气量、(PEF)呼气峰流速等。对患者治疗前后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数据,均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完成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s)和百分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的数据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数据比较则使用卡方值χ2检验;若数据比较时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使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比较尘肺患者接受尘肺灌洗治疗前后CT参数。患者接受灌洗治疗后,虽然(TAV)全肺含气体积和全肺含气量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这两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区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接受灌洗治疗后,无论是(TLW)全肺重量,还是(MLV)平均肺体积,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尘肺患者接受尘肺灌洗治疗前后CT扫描参数比较(±s)

表1 尘肺患者接受尘肺灌洗治疗前后CT扫描参数比较(±s)

指标 灌洗治疗前 灌洗治疗后 t P(TLV)呼气末全肺容积/mL 3118.87±1201.95 3133.36±1181.76 0.034 >0.05(TLW)全肺重量/g 1595.12±437.31 1192.16±197.55 3.551 <0.05(MLD)平均肺密度/(g/mL) 0.53±0.12 0.41±0.07 3.424 <0.05(TAV)全肺含气体积/mL 1622.53±807.14 1915.33±897.79 1.117 >0.05(MLV)平均肺体积/(mL/g) 1.08±0.52 1.47±0.46 2.368 <0.05肺CT值 -762.33±36.21 -11.49±50.37 3.751 <0.05

2.2 尘肺灌洗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比较。所有患者接受尘肺灌洗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相比,虽然有轻微的改善,但是前后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尘肺患者接受尘肺灌洗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尘肺患者接受尘肺灌洗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s)

指标 灌洗治疗前 灌洗治疗后 t P(FVC)用力肺活量/% 85.37±12.98 87.25±13.55 0.413 >0.05(FEV1)1秒用力呼气量/% 87.16±15.83 89.46±17.61 0.424 >0.05 FEV1/FVC 82.89±8.91 84.66±10.37 0.513 >0.05(PEF)呼吸风流速/% 82.33±29.82 84.52±31.55 0.216 >0.05

3 讨论

尘肺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职业病,临床医学中将其称为肺尘埃沉着病,是由于患者长期吸入灰尘或粉尘导致的,根据患者吸入的粉尘不同,该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机肺尘埃沉着病,另一种是有机肺尘埃沉着病[2]。粉尘或灰尘长期吸入的情况下,会形成肺内潴留,导致肺组织出现弥漫性纤维化全身性疾病。目前临床中对尘肺的治疗常采用(MWLL)大容量肺泡灌洗的方法,该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往肺泡灌洗治疗效果的评价,将(PFT)肺功能检查作为金标准。然而据临床研究表明,PFT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在肺组织破坏程度达到35%以上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发现特异性变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肺部疾病及气道疾病的检查中,多层螺旋CT技术的应用愈加广泛,但是多层螺旋CT对尘肺灌洗治疗效果的评分方法的研究较少。本次研究表明:在患者接受尘肺灌洗治疗前进行CT扫描,可发现小叶增厚、胸膜下可见线影、小叶中心肺气肿、全小叶型肺气肿分别有106例、28例、28例、21例。接受尘肺灌洗治疗后,通过CT扫描检查,患者双侧肺发生了明显的改善,通过影像分析可知,双肺的透亮度明显优于治疗前,且存在病灶区域的密度下降、存在的较少的微小结节影等特点,而患者双侧病灶治疗后变化明显[3]。由此可见,在患者接受尘肺灌洗治疗前后,使用多层螺旋CT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分,且有一定的客观性。

由于尘肺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发现病症患者的肺部有可能存在肺部感染及呼吸道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肺纤维就会增加,引发全身性疾病,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肺功能就会受到严重的损伤,且具有弥漫性特点[4-5]。本次研究表明,治疗前后相比,患者的全肺重量的变化较大,依次是肺CT值、(MLD)、(MLV)变化较大。在患者全肺含气体积和容积的变化中发现,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另外,全肺含肺体积及CT值之间的变化同样存在一定的联系,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总而言之,多层螺旋CT在尘肺灌洗治疗后,主要表现为肺密度的定量定性指标,同时还表现出肺功能指标变化及肺容积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的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猜你喜欢

尘肺灌洗呼气
尘肺矿工的肺癌筛查情况及肺癌的发病和预后影响因素▲
支气管镜灌洗联合体位引流治疗肺不张的临床效果观察
影像科尘肺合并肺结核患者高分辨率CT特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如果你很生气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早期连续支气管灌洗在老年昏迷病人肺部感染中的防治作用
尘肺及尘肺合并结核患者中血清IL-6的检测意义研究
尘肺并存肺结核患者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