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2020-12-08曹赟
曹 赟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分院,江苏 镇江 212000)
为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医院感染特点,落实消毒标准,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院内在感染的可能性。回顾我院自2019年1月起的血液透析患诊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我院自2019年1月起的55名血液透析患者诊疗过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0人,血源性传播导致的感染患者0人,动静脉内瘘感染患者0人。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血液透析患者可能发生感染的途径:7名乙肝患者,发生院内感染0人。经过分析研究患者的日常透析方法,血液透析患者可能感染的途径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仪器污染导致的血源性传播导致的感染和动静脉内瘘感染。
3 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
3.1 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
本次结果显示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说明血液透析区是院内高为感染区,检测结果显示导管感染与血源性传播感染是导致院内血液透析患者在感染的重要途径,炎症状态会使患者恶性循环,使患者免疫力低下,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通过所用器械进入患者血液系统,或通过破损皮肤粘膜进入血液系统而导致患者院内感染。血管插管引起的感染几率较高,插管频率建立在体外循环,如频繁穿刺可能会引起病原微生物从透析管路接头处进入体内而导致的感染,感染也与导管与内瘘的护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3.2 护理对策
3.2.1 加强环境安全管理
明确保证医护人员的防感染意识,健全各项消毒工作的规章制度,切断传播途径,在进行血液透析操作时要禁止家属探视,减少人员走动,已限制空气流通与室内细菌数量,工作人员在进入血透室前要穿好相应的工作服,严禁携带相关杂物,定期对相关人员的手,室内空气,衣物与室内物体进行生物学监测。严格落实病房消毒制度,对于一些高危病菌及时消毒处理,病房内的潮湿环境是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离奇,控制房内空气流通以及适宜的温度与湿度,是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生长的一大措施。当感染患者转移病房时,要做好相应的空气质量监测与控制,将相关污染物品如患者用过的衣物与器械清理干净,保障地面与手扶栏杆的消毒灭菌措施。对于病区表面物品要保持其表面干燥,并在干燥基础上每日应采用500 m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保持作用时间在30 min或以上;物体表面、地面和浸泡消毒使用的含氯消毒剂要现用现配对,以防消毒剂失效。使用前对其浓度进行严格监测,达标后方可使用。
3.2.2 严格无菌操作
对患者使用的物品如呼吸机导管,静脉消毒导管,插管等器械应该使用一次性物品。内瘘穿刺部位的皮肤要严格消毒,穿刺使要使用无菌治疗巾覆盖住患者待穿刺的部位,过程中使用的治疗巾或压脉带也要使用一次性物品。对每次的插管部位都要严格进行消毒,并在结束时检查有无可能感染的现象,尽量较少一些带有隐患的侵入性操作,在捷星导管分离或链接时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3.2.3 家属探视制度
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后分为需要隔离的患者包含保护性隔离和感染性隔离两类,应将其分组严格处理,认真执行相关的探视制度,对于重感染类病人,要求其家属隔离探视,即应用视频,幕墙,电话等方式进行探视,要将患者与家属分开,防止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对已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进行分开放置,护理人员也要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与消毒措施。
3.2.4 营养支持治疗
血液透析患者会因自身情况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问题。严重时会导致患者体内电解质混乱导致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更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对于出现上述状况的患者应该加强其饮食健康护理,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应规律进行透析治疗,每周保持一定的透析次数使患者降低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尿素氮的含量。使患者食用定量的蛋白质增强体制,补充维生素,铁制剂以促进患者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对饮食出现问题的患者进行肠胃营养支持,保证其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维持自身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提高自身抵抗力、增强自身抗感染力。
3.2.5 健康教育
对患者解释日常的防御措施,让患者养成定期参与健康教育的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如多媒体影音,让患者共同参与,提高相应的意思,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接纳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在日常生活重点自我管理水平。
3.2.6 心理指导
如有日常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护理者要在定期疏解其不良情绪,避免其不良习惯。通过电话访问来调查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某些心理状态较差的患者要进行心理疏导,及时给予患者心理援助,帮助其疏解情绪,以免影响到患者病情。
总结:为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医院感染特点,落实消毒标准,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院内在感染的可能性,应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提高病房安全,落实透析室和病房的管理,提高使用物品灭菌效率,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与抗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