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怎样体现新课改基本理念
2020-12-08张泓
张 泓
重庆市万州区清泉中学,重庆 404000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目的,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因此,对师生角色的科学定位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数学教师都要通过各种尝试以及不断地探索来迎接和面对这个新的开始和新的挑战,并且也使每一个教师在不断地探索和挑战中得到成长和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也是对新课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新课改理念,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以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满足水平、兴趣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一个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让学生学习双基的同时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提高数学学习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如下:
一、基础教育要重视双基教学
基础教育必须牢牢围绕双基开展,双基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先决条件,就当前中考而言,双基依然占很大比重。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就要抓好基础,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不可好高骛远,拔苗助长。现实教学中要灵活应用双基解决问题,就教学而言不可盲目机械记忆,要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教学尤其要注重双基,不仅要理解数学术语的基本概念、公式、定律,更要揭示数学科学的本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的奥妙。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表明,先前的经验越有效,思维定式越严重。思维定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应用以往经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阻碍学生发散性思考。教学中教师习惯性把知识问题分类归纳总结,课下学生在做题时往往生搬硬套,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思维定式造成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这种现象,要打破常规,要变正向思维为反向思维,变直接思维为侧向思维、变一般化思维为特殊化思维,打破思维僵局,培养学生开放的、探索的创新式思维。数学是一个灵活多变的学科,在做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
传统教育重视数学的知识与技能的输入,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建立过程与特点,导致学生无法建立起适合数学学习的体系,学生不会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构,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的学习活动必须是丰富的、多面的,在新课改中,要求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多渠道主动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用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提高自身素质,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创新精神,突破传统理念,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的敏锐思维,积极实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和改进。
四、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凡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的手段、方法和工具,教师都应该努力拿来利用,教师利用这些方法、途径、媒体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进行下去,并且收到切实的成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增强教学效果,积极采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来认识数学的本质,例如,在探索“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融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又如,对于概率中频率的估计也体现出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此外,还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互联网等各种与数学有关的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五、培养学生自律、互动的学习能力
知识不是简单的单向传输,教学要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有老师和课本的互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和课本、学生和学生的互动。当前还有不少教师把教学看成是学生单向接收的过程,认为只要自己把书本知识讲清楚,学生课下把习题做完就算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须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单向教育方式恰恰把学生最宝贵的探索精神隐藏起来,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永远是帮手,教师知识再丰富也只是教师的,如果不能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也是无用。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构建学生的自我诊断和自我反思能力。强调自律式学习,鼓励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强调内化,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当前的中考试题灵活多变,更是考核学生的自主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