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
2020-12-08卢君
卢 君
甘肃省陇西县双泉九年制学校,甘肃 陇西 748106
人文素养是人内在品质的展现,人文素养教育重点强调人的自身的和谐,是指导人塑造健全人格,发展个性的重要途径;思想道德与法治意识是个体参与社会的必要条件,而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则是促使学生终身发展,引导学生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够在道德层面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主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进而实现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基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从多角度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
一、渗透情感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构建的重要维度。相较于传统的认知教学中片面强调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构建体现出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一个按照目标要求,渗透情感教育,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例如在《和朋友在一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明确情感教育目标,即引导学生理解友谊带给我们的力量,在新环境中建立新友谊;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我的朋友圈”教学讨论环节,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片段进行互动交流,促使学生觉察到自己现在的交往对象选择上的倾向性,并体会朋友与友谊在自我成长中的重要性。这样的目标引导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结合自身对友谊的体验分享互动,从而在德育教育中体现出人文意义。
二、拓宽教学参与,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
课堂参与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与讲解,学生被动参与学习,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影响了人文情感的渗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中,应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并体验与感知中实现自我发展。例如在《守护生命》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安全也是和自我保护能力,设计以下问题情境:(1)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应该怎么办?(2)当遇见火灾时应该怎么办?(3)当遇到地震时候应该怎样自救?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后自主查找资料,并整理信息,最后在课堂上呈现可行方案,从而强化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强化对安全的体验,进而深刻理解守护生命的意义。
三、发挥教学主导,体现正确的价值引导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从教师的素养来看,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教与学多角度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形成师生之间的互信,提高教师教学指导的说服力;从人文素养教育来看,教师是学生建立人际沟通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也是学生体会人文情感的重要纽带。基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强化学生提升人格品质的自觉性;主动调整师生关系,建立平等的互动与沟通,形成人性化的情感交流,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师生的相互尊重与相互理解中逐渐渗透。
四、渗透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文化教育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品格也是构建道德标准,提升法治意识的重要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文化为纽带,促进学生的人性发展,并深化其对道德与法治的感知与内化。例如在“崇尚法治精神”的主题学习中,教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将儒家的“民本主义”、道家的“黄老哲学”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引入到课堂讨论中来,激发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法治”精神,并对比现代法律探究传统文化中这些朴素的“法治思想”中有哪些可取之处,又有哪些局限,进而为“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现代法治思想的形成构建清晰的文化脉络,并在法治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人文素养。
五、结束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生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文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人的角度出发,渗透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情感的引导与启发中实现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