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年脱贫攻坚基层工作带来的思考

2020-12-08李侠

魅力中国 2020年36期

李侠

(中共道真自治县委党校,贵州 遵义 563500)

首先介绍下本人脱贫攻坚基层工作时间,是从2017年6月到2020年至今,全身心参与了三年的脱贫攻坚基层工作,所在的县份是一个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县。现在总结了自己三年参与脱贫攻坚的经验,来说一下本人对此工作的问题思考。

一、历史纠错方式不彻底

前些年的贫困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贫困户,并不符合精准扶贫的要求。但是这些贫困户,家庭环境不错,很容易脱贫,好脱贫,甚至部分真谈不上半点贫困,甚至可以说小康,而且找的大部分都是比较会说话的,也就是比较支持所谓的基层干部指派下来的工作的。一旦上面有下来调查采访的时候,他们语言表达能力都很不错,很会说话,让审查的人也非常满意,工作也好交差。这是部分干部当时为了应付上面从2014年和2015年选择的贫困户,里面确实有很多因素造成,但是也反映了基层干部的一种心理现象。但是,这种情况实质上损害了真正的贫困户的利益,也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重大因素,真正是贫困户的觉得不公平,其他旁观者大众感到愤怒。对基层干部不信任、排挤,甚至愤怒。本以为后来在纠错机制上可以先把这部分不符合真实情况的“贫困户”给删除出系统,但是没有,最终竟然保留,只是要求他们早一年脱贫,比如2014年定为贫困户的,2015年或者2016年就定性为已脱贫。这种纠错方式也让人汗颜,是不彻底的。

二、应对上级各种督查的行政思维问题

虽然中央政策一再强调不能以搞资料为主,不能流于形式,但是依然从省市县各级,各种打扰,各种督查,严重干扰乡镇搞扶贫工作,搞得乡镇干部重心都应付督查检查的精力上去了,根本没有多少时间精力真正为当地老百姓搞产业,搞基础设施建设,搞脱贫工作。这里面值得思考的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背后有权力的增值空间引诱着这些干部,乡镇干部们得罪不起上一级上上一级的领导干部,提拔还需要他们,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疲于应付。另一方面,省市县往上推得这一级,同样的思维,以此类推,把中央的任务也当作成了自己官职空间的增值渠道。再则,做不好,害怕丢乌纱帽;做得好,能安稳保头上乌纱帽;运气好,说不定就提拔上去了。

三、上级政策的反复变化带来的困惑

让底层干部无奈,让老百姓非常愤怒,对来通知安排自己的底层干部更是充满了愤怒和敌意。同一个项目,一个关系老百姓的政策,今天上级安排的是一个样子,第二天马上是另一个样子,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政策。比如:这周安排的是百姓集资搞产业,干部们经过辛苦说服群众,让老百姓支持配合工作,把老百姓的钱收集起来,一些老百姓甚至借高利来支持配合搞产业。但是下周乡镇干部们就接到了取消此政策,取消此次集资。干部们只好又给老百姓解释,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退还老百姓的钱,但是部分老百姓就不答应了,对干部们非常反感,极端的甚至就跟干部爆发冲突。还有关于拆迁还房。一个村遇到这类问题,说服了老百姓把旧房子拆迁了,暂时安置百姓居住,结果没有多久,政策改变,不准在最初规划的地区建新房,这些百姓在临时居住点一住就是好几年,等不到新房子,问题是当初自己掏出来补贴修建新房子的钱也交给了当地政府,新房子却是连影子都没有。政策反反复复的改变,给底层干部造成很多的无奈和困扰,让他们对群众工作不好做。而群众对此是非常愤怒,甚至下了偏颇的结论:认为中央或上级政策都是好的,结果基层干部最坏,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也尖锐化了干群关系,带来的隐患非常大。

四、三改质量问题

政策花了大量的钱给老百姓进行三改,结果质量不过关,老百姓抱怨不已。问题出在哪点?中间直接操作的工程承包商,他们提供的三改需要的材料劣货,质量差。比如灶头,用的板子竟然怕水,才新装灶头的板子很快就全部烂掉。这也让百姓愤怒不已。这里问题就出来了,这些工程方有没有经过法律程序进行公平的招投标程序?会不会早就暗中进行了交易。为什么他们敢明目张胆的用劣质材料,是谁给了他们违法犯罪的底气?优亲厚友外,如果涉及到行贿受贿,那么工程方的隐性成本增高,必然不会用好的材料给老百姓,毕竟他们是商人,贿赂花了很多钱,必须要从这场跟国家生意中捞回成本,捞回利润。如果排除了这些,他们仅仅是奸商的话,那么他们肯定不会是仅仅在这场生意中就是这样,那么当初采用他们的政府部门有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让如此的奸商竟然敢如此大胆拿着国家的钱给三改的老百姓用如此差的材料。

五、高成本的填表调查,假材料的产生

为什么基层光是用的纸张一年至少花费十万以上,事实上根本不只这点钱,很多都是五六十万,让乡镇的财政不堪重负。但是为什么乡镇会这么做,敢这么做?因为上级来审查的时候,全是要看这些东西,很多领导甚至根本不会去看具体的产业,就是到办公室来看材料,翻看完就走。一旦材料上的数字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立即就责令底层干部。而这一切造成了一个更为可怕的后果,那就是乡镇干部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财力在材料上做文章,而不是真正关心的是否有实际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产业项目,这也逼得很多假材料的产生,也映射出了一个严重的部分干部的心理思维问题,比如第6点。

六、部分上级害怕看到真相的心理思维模式

部分上级干部检查工作,他们并不愿意看到真相,他们只相信基层干部的数字材料,还有口头的汇报。因此各种浮夸风,泡沫大量出现。为了邀功,为了显示这个地方在本届某个领导某个政府的治理下超越了上一届,做得更好,他们不惜编造一切假的东西。就旅游收入而已,一个小的旅游点,一个国庆节假日,可能最多收入不到五十万,但是当地报上去九千万。最可怕就是在于上级听到这个数字非常不满意,批评了他们,因为类似的旅游点和旅游收入,其他地方已经吹嘘到几个亿,仅仅报上来九千万的当然要挨批评。但是上级不会去审查旅游收入的财政状况,他们不愿意看到真相,他们心里面都很亮堂,都是假的,那么他们吹嘘给谁看,给老百姓看,老百姓不傻,吹嘘给他们的上级看,满足虚假的好大喜功的业绩,获得提升,获得表扬吗?这背后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非常可怕,处理不好,就会重复历史的悲剧,甚至更甚。

七、部分基层领导的能力智慧欠缺,导致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这部分领导到处去考察去学校各个县份,全国各地都去学习,看看人家如何完成脱贫攻坚这一任务的,本来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回来总结后,竟然是反反复复让参与的基层干部不断增加或减少资料,全是文字性的东西,实质上的产业这一类做的并不多。这下子基层干部也被反复折腾,比如一个房屋鉴定表,从2017年到2020年9月份,贫困户家的房屋鉴定表就经历了至少四五次的变化。从需要放入脱贫资料袋,到取出来,又到又放入,又到取出来等等,到又需要拍照统一张贴到贫困户的墙面上,到上传电脑,然后又增加新的花样,又去重新张贴等等,经历了多次的反复的变化,干部也被折磨得够呛,群众也看不明白了。但是,这里面耗费的反复打印制作需要的金钱财力、大量基层干部反反复复往贫困家去跑动来回的车费油钱补助的财政支出,到透支干部的精力放下手中的本职工作所耗费的巨大人力的浪费。这都是让人触目惊心,可以这样说,这样的耗费,不仅仅是地方财政人力的浪费,也是国家层面财政人力的浪费。

总之,这三年来,所有的脱贫攻坚工作,从上到下,中央到地方,各级干部,基层干部也都在全力以赴,努力攻坚,但是就本人这三年在这个贫困县经历的脱贫工作,还是得出了一个结论,财力人力物力的资源太浪费了,我们做了做了十分,成效有几分,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觉得也最多只有三四分的成效,其他六七分都浪费了。今年是全面战胜打赢脱贫攻坚最关键的一年,工作需要教训,需要经验,更需要总结,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