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前置性学习漫谈
2020-12-08刘沙沙
刘沙沙
(河北省故城县里老乡小马坊完小,河北 故城 253800)
我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前置性学习小实验。
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自由阅读(实际上也谈不上阅读,只是观察而已)一年级上册的《认识钟表》一课教材,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实验,我们获得下列事实。
一、学生知道
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叫时针,一根叫分针;有数字1—12,12个数。
二、学生不知道
钟面、指针、顺时针、逆时针等术语。
三、学生没有关注
(一)时针和分针的特点以及旋转方向;
(二)数字之间的间距一样以及数字排列次序;
(三)数字和指针之间的关系。
四、部分学生的表现出对于读出时间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和自豪感
联想教学实践,以上的实验结果和常规的教学实践经验是一致的。
进一步分析以上的实验结果,我们的结论是:
(一)即使是一年级小朋友都具备用数学的基本语言(关注数字、用上数字)表述一些直观的数学事实。但是,规范的数学术语是学生可以理解但相当缺失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规范数学语言的指导。
(二)学生缺少对数学元素之间关系的关注,实际上数学关系就是一种数学思维的依存所在。所以,在前置性学习中,对此要做出明确的任务布置和学生相应的学习习惯培养。
(三)学生对于新学知识的应用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和成功感。
本文,将从以上三个事实的展开做些讨论,以期共鸣。
第一,检索数学常识
数学常识,是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用特别学习原本就会的,或是通过自学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数学知识。前置性学习正好能很好地反应这一教学要求。只要根据前置性学习任务,就能初步了解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从中检索出哪些知识是学生原本就已会的,哪些知识是通过自学自然理解的。现在的孩子因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很多知识都已提前获得。
例如,在教学《9加几》这一课时,给学生提供的前置性任务是:①你能列出9加几的算式,并计算吗?②参照课本的摆一摆、算一算思考:9加几,你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以上的前置性任务设计,我们发现关于9加几的学情起点是:很多孩子因有幼儿园的基础,都已会算9加几了。但对于其算理及计算方法,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还没有认知基础,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课本例题的探究,进而发现9加几是先把9凑成10,再用10加几的方法计算的。这样的前置性任务,适用于普遍的计算教学,因为对于计算,很多孩子在新知识学习前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孩子只是会算却不知怎么算?针对这样的困惑,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学书本中以例题的形式出示的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预习的平台,以使学生能直接从书本获得新知识。
第二,进行数学关系探究
数学常识只是记忆中的点,无法将其知识穿成线。那要想穿成线,就需要进行数学关系探究。这是前置性学习的“根”,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进行数学化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做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和学生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
第三,明确的布置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内容本身的特点布置不同的任务要求。
比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课时,由于人民币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基本上已有初步的接触,但对于其认识却并不深入。因此,在设计预习任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①你认识人民币吗,你所认识的人民币有哪些?②你是怎么来区分不同人民币的面值的?③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的预习问题设计,相对来说是有一定的层次的。对于人民币,大家基本上都有所认识,而怎样区分人民币的面值和各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关系,对很多孩子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要想让孩子进入有效的前置性学习,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提出符合教学目的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根据我们所给的前置性问题,慢慢地进行一些数学化的思考。
第四,相应的学习习惯
前置性学习任务的落实,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习惯。然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不同要求,有序地完成任务。针对这个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循序渐进的实施。尤其是在低年级或是刚实施前置性学习初始的学生,教师可将前置性学习任务安排在课内师生一起探索,直到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再接着制定提纲、掌握方法,然后学生自主探索、总结方法。那根据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也应对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作一个检查,对于知识点和自学答案出现错误的认识,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订正,同时对完成质量较高的前置性作业教师可在班级内交流展示。
五、尝试简单运用
通过前置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寻求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寻找建构自己的解题路径。
通过前置性学习,使得学生在探究的平台上,根据前置性任务的要求,层层渗透、归纳出所教内容的目标要求。也就是让学生通过例题或操作平台获得相应的新知识,再依据获得的新知识进一步明确各数学知识所要体现的目标任务。
在实践中,我发现前置性研究对两类学生尤为有效。一是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研究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的一种培养与锻炼;另一类是自学能力比较弱而家长有能力有时间辅导的学生,通过研究增强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同样的,前置性学习也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新的思考:部分学习能力较弱,家长没能力没时间辅导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怎样兼顾?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该怎样定位?这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反思并加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