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开展途径
2020-12-08王小旭
王小旭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市 132013)
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了更好地适应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就需要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取向,这种取向导致了我国高职中教育素质教育元素的严重缺失,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好担负起为经济社会发展及生产服务一线培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就要就如何开展职业素质教育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构成
素质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生作用的身心特性和品质架构,是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1]。由于个体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为此,在长期具体从事的特定生活生产活动中养成了精神、认知、知识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内在品质,这种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同时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高等教育,其职业性不仅局限于技术技能培养,职业素质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质不仅包含从事岗位工作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还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思维和职业行为,以及职业创新潜力等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意识是学生在长期的专业教学环境及专业岗位实习实践过程中,建立起与本专业、行业相关的思维方法和职业认识,主要表现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能够承担起岗位工作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包含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于高职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后续发展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重视技术技能,轻视职业素质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建立起一套含内容、标准、方法、评价为一体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并用以指导人才培养过程,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学校、社会、企业各方合作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中社会、企业参与热情普遍不高,这种缺位现象,导致高职学校毕业生职业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积极引进行业、企业参与到高职办学中来,探究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育人途径,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行业人才评价标准等手段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他们在实习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职业素质[2]。
(二)明确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标准
针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对应就业面向的岗位群,参照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考虑岗位实际工作,深入开展职业素质需求调查,总结形成专业群职业素质标准。据此调整课程设置,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此作为加强职业素养培养,提升专业水平的有效手段。
(三)创新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接轨学生职业性、培养学生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的重要渠道[3]。职业院校应按照企业正式的生产场景为教学环境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按照企业生产所用的真实设备作为教学仪器,以企业生产的真实产品作为学生实习实验载体,按照生产的真实流程设计教学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根据学生职业素质标准,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方法,将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地融合到实践中,加强学生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实现职业素质的养成[4]。
(四)拓宽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应突破现有的仅依托课程教学环节的模式,应大胆尝试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多种方式齐头并进,拓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要兼顾行业、企业规范及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实现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全方位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将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5]。
(五)完善职业素质培养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学生培养以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多数不曾考虑学生的职业素质考评,这种严重缺位的评价方法极度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高职院校各专业应建立量化的职业素质评价标准,以此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