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中段科学教学质量

2020-12-08胡笔嘉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胡笔嘉

(浙江省温州市经开区沙城镇第三小学,浙江 温州 325000)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一般以教师主动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简单但是无趣,对于专注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说,更难达到教学效果,反而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不利于小学生自主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而高效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还可以达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一)内容过于死板缺乏趣味性

即使教育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仍是应试教育,所以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仍是过于注重从教材的角度出发,忽视了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就导致科学课堂内容无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对于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对外界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单纯的理论教学只会让学生抵触科学教学,无法实现高效的教学。

(二)师生关系欠佳课堂氛围差

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尤其在国内的小学教学中,大部分小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所以不敢与教师进行交流。而教师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应该有威严,所以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此种情况就导致在教学开展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学生无法积极地融入其中。

(三)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低

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优秀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其中的知识。但是,就当前状况来看,很多教师依然在使用传统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只能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中段科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多种观察方法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力与具象思维,但抽象思维较弱。而科学课程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融入,因此教师要利用教具,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感受科学的魅力。比如一斤铁和一斤棉花是否一样重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两样东西带到科学课堂上,让小学生通过观察、摸、看等方式,观察这两种物体的具体形态与重量,找到科学规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小养成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顺序,用更加细致的观察找到事物的本质。

比如,桃花与樱花的本质是什么;袋鼠为什么有口袋,它的功能是什么;羊和羊驼有哪些区别与联系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多搜集素材,利用新媒体资源收集相关材料制作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相似物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联系过程中学会对比与分析,拥有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教师应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课的与众不同,让课程更加生动。学生通过积极实验,有所领悟与体会。有的学生还在实验中灵光闪现,有所创新。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耐心听他们的描述,并鼓励他们将想法付诸实践,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促使学生畅所欲言,其科学探索实践能力再上新台阶。

(二)结合互动教学引导

小学教学阶段,兴趣对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学效果也随之得到提升。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借助提问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一问一答中消除学生对实验的错误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实验记录单的设计。对于记录内容没有硬性的规定,学生可以把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或是产生的疑问,以及自己对实验结果的预测等都写在记录本上。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单的设计时,教师应教学生掌握合适的记录方法,比如:文字记录法、表格记录法、绘图记录法等。而实验记录的内容比较广泛,学生不能记录得那么全面,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基本要求做起,实验记录内容要有完整的研究计划。教师要基于学生的个性出发,为学生选择正确且合理的方法,教师要按照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要求,合理规划记录内容,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掌握记录的精髓,逐渐提高学生的记录能力,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服务。

(三)创设趣味教学情景

小学科学课堂是充满乐趣,具有神秘色彩的课堂。在课堂中,小学生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热情去探索、发现各种生活现象。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单一化现象突出,在教师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的情况下,根据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个人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然而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将会让科学课变得枯燥。

创设情境,角色教学则是现在教学的中心线。情景教学是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包含相应的教学活动,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包含于其中,而且应用于其中;不光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去组织教学,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都有比较大的差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贴近学生的特点。

例如,在“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创设情境,分角色教学。把人体的消化器官变化成角色,让不同的学生来扮演相对应的角色,并且要了解每个器官的特点和功能。如口腔是人体消化道的开始,它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促进食物的消化,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依次是食道,其次是胃,小肠,大肠。教师可以把整个的消化系统模拟成一个大工厂,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岗位”站位,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生学习欲望迅速上升,课堂的氛围也急速高涨。这样的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迅速地融入课堂中,快乐地学习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仔细分析,科学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在互动中产生兴趣,在器材准备中调动积极性,在小组合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不断引导,并结合效果加以反思,可以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