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双语诗词学习在课程思政中的实际应用
——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双语国学研究小组为例
2020-12-08杨蓓
杨蓓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一、引言
笔者所在的江西财经职业学院2020 年成立了双语国学研究小组,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学习传统国学经典著作并加入双语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汉语水平,同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品德培养融入英语教学之中,是响应教育部“课程思政”要求的具体实践。目前研究小组已完成《三字经》《弟子规》《古典诗词100 首》等传统国学典籍双语版本的翻译和整理工作。本文以双语诗词学习入手,探讨国学学习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
二、双语诗词学习在课程思政中的实际应用
(一)提高英语水平
1.经典诵读增加词汇量,培养良好语感
诵读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诗词往往短小精悍,适合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诵读,而诗词内容中往往含有涉及传统文化常识、动植物名称、风俗习惯、礼仪礼节等内容,这些词汇在英语课堂使用的教材中出现很有限,因此诵读双语版诗词可以在词汇方面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诗词具有韵律之美,学生反复诵读有助于增强英语语感,改善语音语调。
2.双语对照学习提升翻译能力
诗词翻译如同再创作,需要深厚的文学积淀、知识储备,以及对两种语言的精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诗词翻译文本,古诗词的翻译难度会比课文大很多,如果完全采用直译的方法,往往使诗词美感被拆毁,传递的意境和情绪遭到破坏。多阅读以许渊冲大师的翻译作品为代表的经典诗词译文可以有效的提升翻译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英语水平。
(二)传递正确三观
经典诗词流传至今,其中蕴含无数的哲理和价值理念。通过诗词学习,我们可以传递其中包含的正确的三观。举例来说,我国领导人就多次引用诗词来表达看法,展示国之态度。总书记曾引用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译为In line with the conviction that I will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serve my country even at the cost of my own life,regardless of fortune or misfortune to myself.)来表达爱国之情。此外,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引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提醒大家关注国内外局势,警惕身边依然存在的危险。
2018 年3 月7 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总书记引用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鼓励以米雪梅为代表的基层农民工积极奋斗,取得更好的成绩。在 “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唐代诗人权德舆的诗句鼓励青年人要趁着年轻努力拼搏,不负韶华。
温家宝同志也曾在任国务院总理时,在答记者中时使用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和“明年春色倍还人”的诗句坚定地表达了战胜当时金融危机的信心和乐观态度。此外,并在陕西遭受洪灾后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勉励当地治灾干部要不忘百姓利益,牢记百姓疾苦。
(三)感受山河壮美
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研究小组在教学实践中专门选择了一系列景物诗或借景抒怀的诗歌,其中既有像“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样直抒胸臆、大气磅礴的诗句,也有像“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样淡雅优美、“小清新”的句子。引导学生从阅读古典诗词,乃至各类典籍中体会祖国优美的风景,感受祖国山河壮丽,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另外因学校位于江西九江,本省学生数量相对较多,笔者专门搜集整理了一批描写江西风景的诗词以及历史上江西籍诗人所写的诗歌,情感上更贴近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有共鸣。
(四)抒发思想情怀
选取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经典诗词,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诗词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诗词中感受诗人要抒发的各种情怀,从中获取正能量,培育正确的三观。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选择素材。
1.感受人生情调,表达乐观态度
引导学生从经典诗词里发现美、感受美、崇尚美,因此从展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积极意义方面选取诗词。如唐代诗人杜耒的《寒夜》中“才有梅花便不同”(译为“Only blooming plum trees make the scene look not the same”)讲述的是寒冷的冬夜,作者站在窗前,想到的不是萧瑟与凄凉,而是从窗前的一树梅花感受到了人生的情趣。再如宋代张道洽的“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表达出只要善于发现,生活处处充满美感。
2.歌颂友谊和家乡
选取了歌颂友谊和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诗词,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友谊的可贵、家乡的美好,寻找人生积极正面的意义,传播正能量。
3.不屈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
以郑板桥的《画竹》为例,讲述郑板桥因主张赈济灾民而得罪了上司,导致被贬官回家的故事。在回乡时写下“囊橐萧萧两袖寒。”(译为 “To cast away my official position I’m ready,and to be in the rank and file with my pockets empty.”)可以看出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权贵的高尚品质。再以宋代诗人宋思肖的《画菊》为例,歌颂菊花宁可孤独地死在枝头,也不愿被北风吹落泥泞,反映了作者心系故国,宁死不屈的爱国情结。
4.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
选取如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及唐代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的代表作进行讲读。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与个人、大“家”与小“家”的关系,直抒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时坚守政治立场,明辨是非。
5.汲取成长力量
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的选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上进心、树立坚定意志、培养乐观精神的诗词,让学生在学习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当学生遇到挫折时,用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小松》鼓励学生,才华不一定会马上被别人发现,只要不断的精进自己,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总有一天别人会发现你的优点。当学生有惫懒情绪时,用颜真卿的《劝学》告诉学生,趁着青春年少,多读书,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不要等到老来后悔。当学生过于被外界环境影响时,用郑板桥的《竹石》激励学生不要轻言放弃,不要轻易被外界环节所干扰而失去了本心,无论学习和生活都要有顽强的意志。
6.增进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播
《诗经》》被外国人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著作”。而唐诗宋词更是世界文坛上无法忽视的光芒。近期BBC 就播放了一部纪录片名为Du Fu: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可见古典诗词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是其他国家了解我国思想观念的一个有效途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引用经典诗词,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意志和态度,表现出中华民族越来越强大的文化自信。而传统文化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逐步形成的价值体系,时代传承下来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国人心中。而文化的对外传播架筑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积极促进国际交流,展现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中国的发展营造和谐向上的国际氛围。这也正是英语学习者所要担负的责任。
三、结语
从国学典籍入手,将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积极开展双语国学教研,大力培养具备良好国学背景的双语人才,有助于高校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有利于弘扬经典文化、传播正确的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