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段民间故事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0-12-08张金娜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张金娜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重庆 404100)

民间故事是人们从幼年时期便耳熟能详的经典,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民间故事更是给他们的思想风貌和道德品质带来了重要的变化。关于“民间故事”的定义,众多民间文学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研究及看法,本论文为了更直观地研究民间故事在小学高段中的阅读教学情况暂且采用引用度较高的刘守华先生在《中国民间故事史》中提出的概念,即广义上的“民间故事”,指各族人民口头的叙事文学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及其他的故事类型。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进行汉语文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关注对学生人文性内涵的培养。民间故事不仅是一种口头叙事的语言艺术,更蕴含着从古至今的哲理智慧,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在知识性的海洋中探索人文性的内涵,关注他们的善于发现和想象的思想品质,充分尊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民间故事在教学中的现状

民间故事从其价值和意义上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现代大众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和思想哲理对现代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寄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是有思想塑造和道德教化的作用。根据笔者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故事的选文研究,发现民间故事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都是占有一定的数量和比重的,并且在小学高段还出现了将民间故事编入一整个教学单元的现象,由此也可以看出编者对民间故事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视程度。但是,即使在整个社会中对民间故事研究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认识,有关民间故事在教学尤其是小学高段教学中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的。

民间故事作为语文选材选入课文,最主要的还是应该发挥其本身含有的思想教育意义和教学意义,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就需要加强对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教育和教学意义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但是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的通过关键词“民间故事 教学”进行检索,所得到的论文研究有104 条,其中民间故事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关的研究只占4条,所占比例仅为3.8%。而以“小学 民间故事 教学”进行检索,只得到了10 条检索结果,在其他的平台检索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由此可见,民间故事在教学阶段的研究还是不够的,教师自身未提高对民间故事的研究意识,尤其是在世界观、人生观等重要思想观念形成的小学阶段,更需要教师加强对民间故事在教学中的研究和开发意识。

二、民间故事在小学高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本思想理解困难

处于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方法,能够对故事的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简单的理解分析,尤其是对于故事内容相对熟悉、语言通俗直白的民间故事来说,学生能够在初次阅读的基础上掌握故事内容大意。但学生对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寄托的思想意义,依旧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不能够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来深入理解民间故事中所寄托的精神品质和体现出的思想风貌。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西门豹治邺》中就有关于“河神娶亲”这样一个封建迷信习俗的描述,虽然最后西门豹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破除了这样的一个封建迷信的思想观念,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在当时为什么会出现“河神娶亲”这样的一种风俗习惯,对西门豹在特定时代下表现出来的科学智慧也就难以深入地认识和体会到了。

(二)教学方式固定单一

经过笔者对民间故事的课堂教学研究发现,教师在进行民间故事时的教学方式是较为单一的,常见的教学方式有讲授法、讨论法和练习法等等,在不同的教学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侧重。而在高段民间故事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既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内容,设计了以复述故事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在进行口语教学时多采用学生先讨论文本内容再分享讲述的方式,没有在口语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在阅读故事文本上的阅读能力指导。

(三)课题教学缺乏活力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但在小学高段的语文课堂中,因民间故事早已为学生所了解、熟悉,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往往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取代学生本身对故事文本的感悟和思考。

三、小学高段民间故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促进资源开发,加强文本拓展

1.深入挖掘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

小学高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进一步发展,掌握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开始对社会关注,有自己的见解但容易被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更加注重民间故事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深入挖掘民间故事这一文化宝库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树立正确的指向标。

2.广泛开展民间故事的群文阅读

针对民间故事的类型化特征,结合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将同一个单元或同一主题的民间故事进行整合,比较不同的民间故事中所反映出的相似情节及主题思想。如在学习《牛郎织女(一)》这一篇民间故事时,教师可以牢牢抓住“中国民间爱情故事”这一主题,开展以《白蛇传》、《梁祝》、《孟姜女哭倒长城》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通过出示表格梳理之后,学生发现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的共同创作特点和深刻含义,加深对民间爱情故事这一主题类型的认识。

3.加强整合民间故事的学科资源

小学高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和社会生活有了更多的探索意识和好奇心理,在进行小学高段的民间故事教学时可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意识将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语文课与美术课、科学课等学科进行一定程度的融会贯通,充分焕发出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和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升阅读能力

1.自主梳理,深入理解

小学高段中出现的民间故事篇幅较长,学生在不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很难对长篇的民间故事进行复述。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故事文本进行整体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形成有独特理解和记忆方式的情节线索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

2.合作讲述,丰富阅读

高年级学段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更多的探究意识,具有好奇心和探险精神,不再满足于重复、单一的故事复述,在课堂上更喜欢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之后采用民间故事接龙的方式,将课堂打造成一个符合当代背景的“民间故事茶话会”,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结合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现在时代的特点来理解、讲述这样的一个民间故事。

(三)凸显学生主体,激发课堂活力

1.提倡文本的多样化解读

教师在进行小学高段民间故事教学时要将学生已经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多视角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焕发出民间故事新的生命力。如在进行《猎人海力布》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故事发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还会不会有海力布这样的人存在呢?以及在进行《牛郎织女》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思考,你认为王母发现织女下凡与凡人成亲时应该怎么做?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自己对故事内容的深入阅读和思考,各抒己见,将一个简单的民间故事充分还原成它原本应展现和包含着的千姿百态,成为展现当时社会的万花筒。

2.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主体

民间故事作为口头文学作品的一种,其产生、传播和再创造都离不开故事讲述者和听众的相互作用。作为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依赖,逐步依靠已经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教师在进行民间故事的口语教学时就可以运用到多种评价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讲述氛围,加强学生自身对民间故事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民间故事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但正因为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耳熟能详的故事内容导致大部分教师忽视了其真正的教学内涵和价值,存在对民间故事文本内涵挖掘不够,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对民间故事在小学阶段的研究特别是在小学高段的教学策略研究是有一定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