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路径研究

2020-12-08陈金苗邓秀芬何标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陈金苗 邓秀芬 何标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一、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企业用人要求不断提高,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分析目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结合高职教育实际提出新媒体技术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应用以及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对策。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达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新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适应新媒体环境,思考工作的调整与改革。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是一种最新的就业模式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带来新挑战。

二、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热点话题,就业岗位竞争力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市场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困难等系列问题呈现明显。经调研,对毕业生发放的3000 余份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63%的毕业生首选高薪职业就业,30.2%的毕业生选择愿意从基层做起,0.32%的毕业生有意向创业。从以上数据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定位不清晰,对就业期待值太高,部分毕业生面对变化莫测的就业形势,仍守住从前的就业期望值不放。部分毕业生仍希望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高薪外资企业就业,不愿到私营、民营、个体等急需人才的企业就业,导致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重要因素。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提高,出现眼高手低。

(二)珠三角地区就业过于集中

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不合理,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珠三角地区就业,我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区,粤中地区占72.57%,粤西地区占12.72%,粤中地区占9.82%,粤北地区占2.65%,其他地区占2.24%。就统计数据来看,我校2019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的城市基本为省内城市,尤以珠三角经济圈为主,其中就业人数前三位的城市分别是广州(37.82%)、东莞(15.34)和深圳(12.50%),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就业市场广阔,就业机会较多,且我校生源95%以上均为省内生源,学生们更青睐于在省内求职发展。省外就业人数为71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24%,总体情况与去年持平。

(三)职业实践技能相对较低

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即“技能实践”要求较高,而商科类高职院校更是显著。由于高职院校均为招生形势多样,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践能力特色未能在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得以凸显,学校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大投入人力、物力、场地等力度,但学生和社会要求仍有差距学生。如我校调查有70.17%的2019 届毕业生认为母校最需要加强培养的课程类型为“技能实践课”,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实践的培养,来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一)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学校应注重加强建立校企合作力度,改变传统的就业方式,结合线上线下为学生提供实践就业机会。促进教学体系改革,为提高对口就业率,可考虑与相关企业进行订单班合作模式,使学生能充分利用知识加以实践,实现新媒体下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二)重视职业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注重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将上级部门相关政策贯穿学生工作的全过程,面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应通过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QQ、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毕业生基本信息和企业招聘信息,面对当前疫情,结合线上线下定期开展讲座、宣讲会和分享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了解就业渠道,高校应积极组织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学促就”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三)转变就业观念,加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飞快,高校应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学生应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加强和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大学生依靠在高等院校学习期间掌握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如此激烈的职场中保持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高等院校大学生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发挥自身特长等准确的定位,“活到老,学到老”,学生应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才竞争日益激烈,高等院校应该积极的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到基层就业,到偏远的西部地区、到农村、到基层、到艰苦、到需要的地方去工作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积极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解决学生就业难度,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远大的职业理想,并鼓励和督促学生向着职业目标和理想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