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古诗词教育现状的调查
2020-12-08张垚
张垚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职教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一、小学古诗词教育情况
(一)传统语文教育重视儿童心理中机械记忆力强的特点,特别强调熟读和背诵。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学生记住课文的全部内容,以利于积淀语感、学以致用;二是锻炼学生的记忆力;三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首先,教师范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要素。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在短时间内落实字词的读音,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地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变化,充分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荡,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古诗词的魅力。在范读诱发起学生诵读的欲望后,紧接着就是督促学生反复熟读直至背诵。在学生将课文熟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边读边品味作品的内涵,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疑问和见解。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的作用。(二)以往的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的安排上仅有诗而无文,新版教材虽然开始安排了古文,但总共也只有3 篇,而以如此薄弱的基础,要求学生在初中、高中六年时间里达到“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教育目标,无疑是不可能的。另外,在古诗词的选材上,重文学、政治,轻道德伦理,教材选用了大量文学性较强或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反映立身、处世等伦理道德的诗文却没有涉及,这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方面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二、对当前小学古诗词教育的一些观点
古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学生立人处世的根基;抒写着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感,民族情感的滋养,是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阐述了精辟深刻的哲理,为学生的成长指引着正确的航向;同时,还高扬着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这是我们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学生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解读先贤们的思想言行,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让学生接受高尚的人类情感的滋养,历代先贤漫长历史岁月里的实践的验证,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可靠的理论指导。然而,当前的小学古诗词教育,淡化了对培养学生古文功底的基础作用,弱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已经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高度警觉。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创新性的提法对小学古诗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而,必须把古诗词教育摆在小语教育的重要位置,在课程目标、教材编排、课文编写、教育方法等方面,紧紧围绕中小学生的人文培养,下大力气进行全面调整,找回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但与此同时,也出现的一些不同的声音。新版六年级语文教材篇目改动很大,一些艰深的名家名篇将“退出”,而一些儿童故事则被收入其中。主编范守纲先生解释说,语言太晦涩、内容太艰深、文章太冗长是这些篇目被删减的原因。对于主编范守纲先生的解释,一部分人不敢苟同。
三、小学古诗词教育的几点尝试
小学古代文学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是质的变化,对于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层面,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做好铺垫,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文学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完成古代文学教育呢?
(一)初读感知,整体印象
虽然文言文和古诗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都比较遥远,但每个人都会对语言有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学生自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有助于后面的学习。无论她的理解程度如何,无论他得到的观点是对是错,都会为他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可激发其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并可以给他留下深刻的学习过程体验和记忆,从而提高对文言文和古诗的理解能力。而且从心理学认知规律角度看,首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一个模糊的,轮廓性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一个学生对某首古诗或古文有了一些理解,相信他肯定会有兴趣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二)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揣摩文意
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因为中国汉字古今意有一些变化,所以孩子们在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不应只注重很对文字本身意思的机械理解,而是应当重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关于理解文言文和古诗的意思,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三)结合实际,深入理解
学生们在对文言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而对于古诗教育来说,则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已有经验对古诗的画面或情景进行描绘,这样就会使那几个干枯的字变得生动形象。我想这样有利于孩子们对这些古代文字的理解,以及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在生活中运用。
总之,我们认为古文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并能从中得到滋养。这其中自然既包括情感体验,也包括语言学习。要想做到这一点,我想必做到方法与审美的有机结合、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课标中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