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传统文化走进课堂的实践研究
2020-12-08尹沫
尹沫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南关小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当今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仍然秉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执着于教学目标,单纯而机械地教授学生“唱和听“,忽略了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核,使学生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本文就这一问题,对传统文化进校园展开讨论。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养优秀民族文化素养具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在被创造时,即蕴含着当时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承的支柱,往往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充分融合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感悟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有利于学生树立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二)丰富学生文化素养,推动学生审美思维全面发展
流行音乐的普及和全面发展,在吸引学生沉迷于其强大的音乐节律和艺术风格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行事风格和审美意识。然而过度沉迷于流行音乐,往往会导致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和发扬,也无法体会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思维和审美观念。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充分融合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感悟我国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学习和发扬民族智慧和优秀的文化结晶,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推动学生审美思维全面发展。
(三)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树立文化自信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外来的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想不断涌入,为我国的文化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化是文明的表现,是反映各国自身特色的核心。只有充分了解并学习本民族文化,才能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有效结合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感悟民族文化,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自豪感。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学习和了解多元文化
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这些教学内容,不断改革优化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学习和了解多元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沂蒙山小调”“花木兰”等这些经典的广为流传的民歌戏曲。此外,教師还可以将京剧大师梅兰芳建国后为毛主席等领导表演戏剧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开拓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其历史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传统民族音乐扎根于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体现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发展水平。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快餐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人们对传统艺术关注度越来越低,使得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生存空间愈加狭小。
(二)有效结合流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由于时代的影响,传统的艺术文化对于身处现代潮流中的学生来说存在着隔阂和陌生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时,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的流行音乐风格使之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周杰伦演唱的著名歌曲“青花瓷”为例,教师可以讲述“青花瓷”中所蕴含的民族特色,通过对歌曲中满满的中国风以及极具民族特色的曲调的讲解,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风格来学习和演唱民族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开拓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
(三)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广大中小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引进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运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如具有满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视频,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给学生观看,如“北京的金山上”“蒙古人”“我要去西藏”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视频,从而引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当今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教师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充分引进、融合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养优秀民族文化素养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当今流行音乐浪潮的冲击以及教育上的不重视,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兴趣和爱好,不利于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弘扬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促进学生学习感悟民族文化,培养优秀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