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2-08贾哲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贾哲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

2018 年,我国国家教育部对社会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基本的指示工作:高校教育要将创新创业工作内容与大学生专业教学内容充分融合,提升高等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及创业教育的实际效用。高职院校要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加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校本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创业教育还是作为一种边缘教育,未将其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大纲不完备,同时,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创业意识薄弱,虽然很多大学生选择走上创业的道路,然而由于对创业的认知不足,更多却是对就业压力的一种逃避,或是一种盲目跟风。

(二)创业环境的问题

当前,创业场地实践教学问题由于受资金、条件以及重视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教育大多依旧是依靠毫无创业经验的老师对学生照本宣科地传授书本上的创业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课堂授课内容根本引不起学生们的兴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创业欲望和热情,学生们的创业潜质和个性的开发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出现了“为项目而做项目,为比赛而去比赛”的现象。

(三)师资的问题

教师是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什么样的创业观,是需要教师深入探讨的课题。但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师资。创业教育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然而,我国高校的大多数创业教育老师往往是有理论的没实践、有实践的没理论,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教师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可行性[1]。

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遵循现代教育核心理念,科学调整教学结构体系

高校在教育理念方面需要坚持应用型需求理念,在凸显特色的基础上谋取创新途径,采用合理的体系结构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在实际教育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性的教学:第一层次为面向所有学生的教学,其主要是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实训”等通识课为主;第二层次则是面向具备创业意识与追求、在潜能资质方面比较突出的学生,可以开设关于KAB、SYB 等创业培训选修课程;第三层次则是以部分拟创业学生为主,开设关于“创业模拟实训”的选修类课程,并以活动、项目作为导向,结合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给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平台,帮助其快速提升技能,积累实际经验。为学生创造更多校内和校外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机会,为未来创业道路铺垫基石。

(三)拓宽创业实践渠道,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

高校要拓宽创业实践渠道,丰富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具体而丰富的创业知识。首先,政府应明确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定位,将促进大学生创业提升到国家成长高度,尽快建立相关机构在高校内开展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宣传;其次,通过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避免出现大学生单纯希望通过参加竞赛能获得加分、获取奖金、指导老师希望这些项目希望获得相应的奖励绩效而忽略了举办创业比赛的初衷等现象[2]。再次,高校还可以设立针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扶持与资助计划,聘请一些具有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定期来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或者给学生做创业报告,鼓励大学生一定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到创业实践活动当中去。最后,高校可以创立大学生创业园区项目以及创业基地项目,在模拟活动中,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经营管理,并有效合理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技术服务,丰富大学生人生阅历,积累创业经验。

(三)引入专业培训机制,促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

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需要从满堂灌传授转化为实践的促进者和引路人,在探索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对遇到的某些问题,教师作为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者,必须时刻进行专业的培训机制,保证师生在创新创业路程中共进退,推动创新创业项目顺利开展。

拿上文提到的SYB 培训来说,在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中引入SYB 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在师资队伍的优化方面,高校应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丰富的高校进行学习交流;积极整合校友资源、社会资源,聘请各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并要求其掌握全面的SYB 培训的内容以及最新的创新创业知识,最大程度地优化职业院校教育结构,实现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遵循现代教育核心理念,科学调整教学结构体系,拓宽创业实践渠道,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同时引入专业培训机制,促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等方法,帮助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真正将创业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创业教育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并成为推动就业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