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思考1

2020-12-08张艳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张艳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2)

一、问卷调查

以我校18 级中药学班和药学班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0 份,回收80 份,有效问卷68 份,有效率85%。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现状与问题。1.通过被调查学生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中国的优秀传统著作有所了解,但了解的比例不高。有民族传统文化特长的同学比例只有不到1/3。学生中依然能保留对传统节日热情度的学生占66.6%,情况不容乐观。2.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30%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比较悲观认为“纯属封建毒瘤,当弃之”的占14%,“大多数是腐朽的,要舍弃多数”的占20.6%,“大多数都是好的,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占37%,“喜忧参半,于己没有多大影响”占15.5%。3.高职生学习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通过被调查学生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途径来看,位居前三的方式是新闻报道,学术文章和娱乐八卦。认为有必要开设中国传统课程兴趣班的同学占61.7%,认为有必要在思政理论课中加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的学生占了48.6%。通过问卷调查使本项研究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为研究开展提供现实依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

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三章世界观内容中融入顺天应人的思想。

顺天应人是《易经》中的话,不能违背自然,违背自然直接就是人能不能存在的问题,而违背人是犯罪死刑,也是不能很好存在的。《易经》最好的解释就是---顺天应人,这样把人的社会存在的目的性显示清楚了。似乎是没有自己的个性,但是个性如果不说顺天应人,就会因为个性而丧失生命。

2.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三章价值观内容中融入先义后利的思想

笔者认为,儒家则用“义利”和“公私”这二者来高度概括,可丰富价值观的教学。儒家的“义”有大义与小义,“利”有公利与私利。所谓“大义”是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认为人生价值应该体现爱国、爱民族的情怀,有仁义之也,体现“仁者爱人”,“舍生而取义”的个人精神风貌;要有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能一味追求金钱、利益,不能贪图享乐,更不能损人利己;所谓“小义”,主要从个人角度,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在说明不能因为贫穷失去斗志,不能因为富贵而不思报效国家。

3.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四章道德观内容中融入“仁义礼智信”思想。

关于道德观的教育,儒学思想家创造出了许多的道德条目,即德目。在先秦儒家著作中有仁、爱、慈、孝、宽、恭、惠、敏、礼、义、俭、让、笃、温、良、贞、智、恕、节、诚、廉、耻、公、敬、直、信、勇等,这些道德条目有关于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有关于家庭生活道德规范,也有关于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如“仁”是儒家思想的核也,目的是培养具有至善人格的君子,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人,描述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人摆脱了商品经济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自由个性”的发展,这里所特定的“人”就是一种具备“仁”品质的人。

在课堂上进行具体讲授时将相关内容进行现代转化,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新的时代内涵。①话语方式的现代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语言展现古典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与奇效。口语表达可以采用古文的方式,但要做适当的解释,否则,学生没有听懂,起不到交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把自古以来的表达方式、提法用语转换成恰当的话语体系。具体创新方式,包括概念层面的借词赋义、理论层面的耦合再造和理念层面的返本创新。②具体内容的现代转化。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通的因素,从古代向现代进行思想迁移,先说明传统含义再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内涵进行阐发。比如周易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君子自我勉励当如宇宙运行不止那样,不能有一暴十寒的毛病。人生在世,如同船在海里航行那样,有时顺风,有时逆风,时间不同,情况也有所不同。所以,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结合社会问题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将理论落实到学生身边,讲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自觉领会君子应如天那样运行不止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天道。

三、总结

本文就如何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大庆医专18 级新生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现实依据,系统梳理思政课教材提炼章节内容,深入挖掘甄别阐发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中的优秀价值和内涵,实现二者有机融合,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教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