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现实起点与有效策略研究
2020-12-08常小伟闫梦影
常小伟 闫梦影
(兰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甘肃 兰州 730300)
前言:目前,国家对于青少年的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教育领域甚至全社会中,都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形成了更高的理解和认同。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学校也要更加重视对初中生的劳动教育,在对初中生劳动教育现实起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策略积极开展初中生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让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全面、良好的劳动观念。
一、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现实起点
当前初中教学中,对于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分层德育目标,例如七年级的德育教育目标是爱与则。对所有七年级新入学的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节假日能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学生,占比仅为31.57%,其参与的家务劳动内容,也往往是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书桌。从这种情况来看,与初中生实际应当达到的劳动能力并不相符[1]。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对于个人物品也不会整理,不能主动打扫和保持教室卫生,甚至逃避值日,责任心不足。基于这一情况,在初中劳动教育当中,应当以学会生活自理为主要内容目标。与学校年级教育分层目标、劳动教育课标要求相结合,将学会生活自理分解为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观念等部分。通过劳动教育,达到让学生学会做饭、学会垃圾分类、学会打扫、学会整理的目标。
二、初中生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情感引领
初中生劳动教育中,应当注重情感引领,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初中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转型的阶段,在受到长辈保护的同时,也希望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面对这种矛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心中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对活动前中后的细节加以梳理,帮助学生体会和感受劳动的好处[2]。例如在为家人做饭的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看似简单的做饭也需要耗费加到的精力。由此感受到家人的爱,激发学生心中对劳动的热爱。劳动教育中要注重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态度,通过主动创造获得更美好的劳动成果。用情感的因素来评价学生劳动成果,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带领学生体验农耕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农耕的不易,理解农民劳动的辛苦,从而逐渐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大力创新推进
劳动教育中可根据学生兴趣,创造性设计学生喜欢的劳动教育活动。需要认识到劳动形态的改变,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参加服务形态或创造形态的劳动,从而为劳动教育提供新的方向。例如在垃圾分类中,并不是直接教给学生垃圾分类的方法,而是带领学生调研校园垃圾分类现状,根据调查结果为劳动实践提供指导。要个性化的指定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可以产生更大的成就感。在劳动教育中对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尊重,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特长,开展有创意的劳动,进而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例如在农耕体验活动中,可以带领学生尝试先进的农耕技术,从农耕实践当中收获劳动经验,掌握农耕劳动技能。
(三)构建家校共育
要让家长也认识到初中生劳动教育的意义,正确家长的良好配合,与学校之间紧密联系,构建家校共育的良好模式。在劳动前开展学生到底学会开了什么的主题报告,根据实际情况,指出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各种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工具使用。通过劳动教育,转变眼高手低的不良习惯,形成坚韧地意志品质,体验家长的付出,学会换位思考。让家长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活动,以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可以让家长对劳动表现良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例如,可以将学生劳动过程拍摄照片和视频,配上一些文字在朋友圈发布,让其他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与转变,从而在劳动教育中更加积极参与,督促和鼓励自己的孩子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成果和劳动质量。
三、结论
劳动能力与素质是初中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当前初中教育中,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更加关注对初中生劳动能力素质的提升。不过,就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现实起点较低,存在着较多的不良情况。很多初中生并不具备良好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因此,应当采取有效的策略,积极开展初中生劳动教育,从多个方面入手,提升初中生的劳动意识、精神、能力,以促进初中生更加全面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