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和清音”的音乐特性
2020-12-08
(阜阳市文化馆,安徽 阜阳 236000)
“太和清音”曲调优雅,抒情婉转。发源地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千百年来都以农耕文明为主。在这个粗犷、广袤的北方大地中,竟有如此清雅的旋律,着实让人惊讶。头次听来,有江浙一带的曲调风格,但实际研究,却有不同于南曲的特性。195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听过之后,称赞道:“此曲只应天上有”。
一、太和清音的出现
据史料记载,“太和清音”最早出现在元代,创始人为玄坛法师,他一生为官,因不满朝政,辞官归里,削发为僧。因精通音乐,善弹琴筝,便研习出旋律每日弹唱自娱自乐。最早,人们都以为它是佛曲,无人去学。直到明宪宗成化年间,一名借住在佛寺的儒生听到其音律优美而喜欢上它,广为传唱,后流传到民间,因旋律清雅优美,被人们成为“清音”。600 年来,“清音”从阜阳传播到皖北各地。近代,各地“清音”逐渐消失,但在太和一带还一直保留传承,故称为“太和清音”。2006 年,“太和清音”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太和清音”音乐的特点
(一)浓郁的宗教色彩
玄坛法师创作“清音”,目的是效仿古代圣贤的君主以礼乐的手段来教化人心。此人曾目睹过官场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的社会现状,深感厌恶。所以清音的旋律曲调,印上了他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他的内心情感。
他认为,音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情操以及气质,表达喜怒哀乐的音乐一入于耳,便可触动内心。创作“清音”后,在寺庙中弹唱,后收僧徒传唱,所以最早旋律像是僧侣念诵的经书、佛曲。
(二)旋律特点
玄坛法师善抚琴弦,精通音乐,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深刻的认知。当年玄坛法师吟唱的音乐旋律已不得知,但流传下来的婉转的音韵和古诗词里描绘的一样,“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多闻”。清音的音乐使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和众多地使用了四度以上的上下跳进和八度以上大跳音程。前后倚音、上下滑音的运用更是独特的润腔手法,并且多运用“XXX”、“X X-X”的切分音节奏。这样的旋律特点搭配上唱词,便形成了特有的韵味,产生了既热情奔放,又抒情柔和的效果。
中国传统音乐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兼有五声性七声音阶,这是一种中国式的审美观念的选择。我国出土最早的乐器——贾湖骨笛,便可以吹出五声和七声调式,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五声音阶。“清音”也使用五声调式,同样偶尔也有“fa”和“xi”的出现,但不常用。总的来说,仍然是以“re、mi、sol、la、do”五音作为旋律进行。整个音乐旋律有种线性的流动,突出了“和谐、安宁”的感觉
清音“四句腔”的第二句结束音为“re”,之后旋律反复进行,明确了商调式的特性。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宫、商、角、徵、羽五音称之为“天五行”,五音的每种声音都象征着五脏的一定特性。听商调式音乐,使人品端庄,正直且好义,能达到调神、宁心净脑的良好作用。
近代的清音音乐伴奏乐器以筝、琵琶为主,配有三弦、坠胡。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清音戏”,增加了笙、二胡,提琴等乐器,还加入了打击乐器配合戏曲剧情的发展。但是无论乐器如何改变,演唱形式如何变化,太和清音音阶、调式、节奏的使用都能传达出坚实的曲风,给人宁静平和的感受。
(三)音乐中体现“和谐”精神
“太和清音”的音乐同中国古代很多音乐一样,突出一个“和”字,“和”是中国古代乐论中的核心理想诉求。史料描述的玄坛法师创作音乐教化人心,也在突出“和”字。纵观我国音乐史,几乎历代的音乐理论家都在强调音乐的和谐属性。儒家思想重视“和”,孔子反对郑卫之音,正是由于它们只重视娱乐效果,而不具备使人与天地,人的内心与其外在和谐一致的功能。
中国的音乐问题就绝不是单纯的艺术问题。在春秋时代经孔子钦定后,更成了与修养人格、陶冶情操乃至国家兴亡息息相关的大事。玄坛法师为官多年,因不满当时官场的黑暗,辞官归乡,出家为僧。对玄坛法师而言,“乐”不再是文人炫耀其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的重要谈资,而是成为教化的形式和具体内容。某种意义上说,玄坛法师用“乐”安抚了自己多年官场的“愤恨”,用“乐”教化众僧。
结语:
玄坛法师善抚琴弦,熟知音乐特性,创作的曲调经过长期的演唱并加以修改而形成。音乐调式还是音乐节奏的使用,都体现着一种“和谐”的意境,表达着他的创作思绪。
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进,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太和清音在漫长岁月的流传中,音调中的宗教色彩早已减退,原本低沉的腔调逐渐向着激昂的腔调转变。在唱腔的转化里,早已见不到当初的宗教色彩,低沉的腔调也早已听不出,但是,“太和清音”的旋律依旧保留清雅动听的特性,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