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智慧课堂技术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
——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2020-12-08
(安徽省合肥市第七中学,安徽 合肥 230000)
现代教育技术大力发展,冲击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形式,智慧课堂技术应运而生,并在课堂中逐渐凸显出巨大优势。智慧课堂可以利用互联网全方位多形式的展现教学知识内容;也可以利用互动功能实现师生的实时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科学统计学生作业情况,从而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服务”。
由于智慧课堂在国内发展应用时间较短,部分学校虽已具备计算机教学设备,但还未大规模普及,难以完成智慧课堂的全部功能。课堂教学是贯彻落实教育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智慧课堂技术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的参与度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效率。
一、课程和学情分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位于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应安排两课时完成,本文将以第一课时为例,学习全球大洋环流的分布及运动规律。
高一的学生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阅读和分析图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中常会感到无从下手,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沉闷。此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智慧课堂技术,适时调取现代信息资源展示一些生动案例,利用一些互动功能或做一些小游戏、实验等来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建构和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有意义建构的结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引导其对新知识进行主动构建。在新课导入前,笔者先设计了一个组间答题小游戏,利用智慧课堂技术中的“选择题”功能快速完成。该游戏设置一方面可以快速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题目中涉及了如“北半球中纬度(30°N-60°N)盛行什么风?”“南亚地区冬季和夏季分别吹什么风向的风?”等问题帮助学生快速回顾有关风带的知识点,为后面“洋流的形成”做好知识铺垫。
三、巧用互动功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被动接受学习让学生逐渐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学生的课堂参与率降低必然影响课堂效率。新课程改革强调“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智慧课堂的一些互动功能可以协助教师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如学生在自主学习完“洋流的概念和类型”后,教师可以利用智慧课堂中的“随机(提问)”功能,检测学生是否能区分“寒流”和“暖流”。“随机”将回答的机会均分到每个学生身上,间接促进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当然由于问题难度较小,大多数被抽到的同学都能回答出来,因此也能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学习愿望 。当问题难度稍大时教师还可以采用“抢答”或“PK 板”的功能,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
四、即时评价,以学定教,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教学方案
智慧课堂利用其教学系统及互联网的支撑,使教师在课堂上就能即时获取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学生的具体错误重点讲解,使课堂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如在探究全球洋流分布规律时,笔者发布了一个探究作业:对照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在任务单上画出太平洋海区洋流分布(标出洋流流向并用红色标出暖流、蓝色笔标出寒流)。
学生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可以即时拍照上传至系统,教师不仅可以看到哪些同学上传了作业,还可以看到并直接展示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有些同学的洋流颜色或箭头标错了(且很多同学出错的地方一致),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在全球洋流分布规律学习完后,教师可以针对此知识点发布一组选择题来检测学生是否完全掌握,学生作答完成后,系统即刻显示学生作答情况,对选错的选项及对应的学生一目了然。即时评价、超强针对性,不仅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也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找出自身不足。
五、利用屏幕“直播”的功能让班级每一位学生都能看见实验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
洋流离学生太遥远,学生难以想象海水流动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探究“世界洋流运动的成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风和海陆分布对洋流的影响,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实验演示全球洋流分布。在传统课堂上,由于场地和器材有限,能参与实验的只有少数几位同学,其他同学可能因无法参与或看不见而失去兴趣。但智慧课堂有一个屏幕“直播”的功能,只要将摄像头对准你想展示的地方,就可以即时投放到大屏幕上,这样所有同学都能看到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和现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身临其境”。
六、结语
以上主要展示了智慧课堂技术在课堂中的一些技术操作及作用。要注意的是,整节课并不仅是为了展示技术而使用技术,其中也有许多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板画,实验等。教师的目的是通过采用各种课堂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探究,提高课堂的有效学习从而高效实现教学目标,而技术只是为课堂服务的。当然智慧课堂可以实现许多传统课堂以及其他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不局限于某种理论和模式,真正从学生认知出发,灵活使各种方法和手段,优势互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