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分析
2020-12-08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引言:相比较于其他的知识学科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致力于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素质的人。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应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构建良好的自我道德认知,并在价值观上能够满足社会及自我约束的要求。
一、互联网思维对思政工作的影响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不断发展,这也给互联网+理念的深入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互联网+思想最早是由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报告中制定了关于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互联网+思想下涵盖的现代化技术较多,如:新媒体、AI、VR、大数据、云计算等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互联网思维能够推动思政工作向着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例如:大数据技术扩充了思政教育资源,学生获取思政素材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教材、书籍、实验室当中。仅需要在网络平台上检索目标信息,就可以获取最新的思政教育信息,咨询交流不受空间、时间的约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探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大学生来说也同样如此,想要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要注重形式的创新。思政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在学习新知识,领会思想内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相关理念。并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通过全方位系统学习,感受到中华民族日益强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比较充足,且思维意识更加敏捷,接收新鲜事物能力强,崇尚自由主义。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合互联网思维更加符合其接受信息的习惯。例如: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在微博上定期开展思政教育投票,了解学生群体的内容想法,在微信公众号上向学生定期推送党和国家的动态。
(二)重视自身主体性
自从上世纪60年代,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全球用户数量每日剧增,截止到2018年已经超出35亿的注册人数。而中国在2018年网民人数达到8.29亿人,成为世界上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其中青少年则是网民群体的构成主体,互联网、计算机、移动宽带已经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较少,导致活动内容过于单一,与学生心理贴合度不高。因此,在创新思政工作时,需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待问题,重视学生主体性。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其必然对枯燥单一的理论知识兴趣不高,因此在进行思政创新时,可以积极采用多媒体辅助工具,以声音、动画、图像结合的方式引入思想政治知识。并且积极开展网络投票,了解最符合学生预期的学习内容。
(三)引入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将“立德树人”定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中国教育发展核心素质》的系列文件中也提出了关于立德树人的内涵,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底蕴、学习能力、科学素养、生活能力、责任意识、创新实践能力等。“德”是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另一种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科技的崛起,传统文化开始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很多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自身思想政治意识不坚定,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动摇。因此在日后进行思政工作时,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引入。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重要宝藏。古语有云“人无德而不立”,这也可以证明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成为真正的“才”。庄子就曾经提出“以德为循”的概念,将“德育”定义为一种超越宗教的自然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同时精神文明也需要重塑。为了更好的抵御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就必然需要深化思政教育[1]。
(四)积极开展校园活动
高校学生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未来,因此很多大学生对于社会动向比较敏感,也富有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对具体的认知并不明确。因此进行思政创新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强调爱国主义情怀,保持一颗理性爱国的心。在开展校园活动时,需要以党和国家的领导为基础,把握好国家思政工作新形势。例如:通过开展书法、摄影、征文、调研、辩论、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达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另外,还要将思政教育工作与互联网这一载体深度融合,基于自由、平等、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构建自由开放、有一定约束力和吸引力的校园氛围。学生经过校园活动的锻炼后,能具备正确的道德取向,在现实生活中自觉进行道德实践。例如:爱护环境、关心父母、团结朋友等等。使其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中更深层次的价值,实现和国家的共同发展,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2]。
结论: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接受度与依赖性越来越高。例如:通过订阅电子期刊或微信公众号,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娱乐、气象、文化、社会等领域中的最新信息。通过无线移动终端即可随时随地的访问网络资源,高校思政教育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现有教育形式,贴近学生需求,实现知识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