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
2020-12-08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一、当前影响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仅仅理解为开设一门或者几门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课,而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应该在哪里用力、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坚持唯实以求,不搞花架子,坚持唯效是图,不能走形式,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才能保证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思政教育“不缺席”、思政学习“不掉队”。
(一)“大思政”的课程体系转变
“大思政”课程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主要分为思政课程体系与思政工作体系,思政课程体系从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发展到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就业发展关注度有所转变。传统思政教育主要是从思想政治角度出发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要求,“大思政”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增设就业发展与心理发展,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有更强的指导性意义。
(二)“大思政”的工作体系创新
在“大思政”教育模式下,思政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领导干部挂靠团队工作制度、枢纽型共青团组织建设、思政课教师包干到系工作机制和家社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领导干部、共青团、思政课教师这三个角度出发对构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立体化工作体系提供了坚强的群众与制度支撑。家社体验是从家庭与社会两个主要领域出发对学生进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式工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思政教师整体定位的转变分析
(一)从思想教育到心理教育的转变
传统思政教育主要是从思想道德的知识与理论教育方面对教师群体进行要求,而在“大思政”的教育模式下,思政教师的教育内容不仅仅是理论性的思想教育,还包括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诚信教育等等,诚信教育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当前思政教师教学定位的新挑战。
(二)从思想教育到就业指导
思政教育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思想道德与政治文化建设的科目,是对当前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决策需要进行讲述、转述、分析与研究的过程,而“大思政”在传统知识的讲授中,还增加了对学生的就业规划、党团课程指导等,将专业教育要求提升为日常化就业互动,对教师的整体定位有了新的要求与转变,思政教师要想进一步满足当前学生发展要求,就要从自身的教育定位角度出发转变角色。
三、“大思政”格局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一)转变角色定位
思政教师在当前的高校教育过程中,要从思想观念与教学意识上进行转变,以适应当前“大思政”的整体性教育格局。教师在自身发展定位上也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定位为传道授业的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在诚信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知识与教学能力上,更要通过教师自身的道德建设为学生做榜样。在就业上,虽然很多教师的就业、择业观念等都已经“固化”,但是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从“解惑”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从市场分析、能力提升、道德建设等方面对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择业需求进行定位与指导。
(二)提升教育能力
传统思政教师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专业教育角度,有些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建设、社会热点分析、国家方针政策等关注度较高,但是在“大思政”的教育要求下,思政教师既要从自身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角度出发进行提升,也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心理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也鉴于此,思政教师群体要想适应“大思政”的教学模式与教育要求,就要从自身的能力发展角度出发进行提升,对心理教育、心理干涉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诚信意识与职业道德为学生做表率、从创业就业指导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择业观念等。
(三)融入学生发展
“大思政”的包干式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互动与交流,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与专业指导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思想基础。大学思政教育中,有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较大,价值观建设与择业观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师要通过互联网学习等方式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发展需求、就业需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现状进行充分了解,以此为基础拉近师生距离,保证教学的质量,从而真正发挥“大思政”现状下对学生的整体性塑造作用。
结语:“大思政”格局为高校学生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新挑战。虽然在教学能力、教学重点、教学知识与自我发展角度都对思政教师有了新要求,但是这也是教师群体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指导意义、提升社会发展能力、通过教育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思政教师只有不断进行自我提升,转变角色定位,积极融入到学生的发展中,才能充分发挥“大思政”格局下的教育意义,达到新时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