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2020-12-08
(青岛市市南区文登路幼儿园,山东 青岛 266000)
中班日常生活中时常遇到这样的一些情景:两个幼儿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抢,个别幼儿出现一些轻微的暴力现象等等。美国心理学家莱茵歌德曾简易地把分享定义为: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看,送给别人,拿出玩具参加他人的活动。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礼貌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对中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十分必要。
一、存在的问题
(一)分享意识不强
现在的幼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大群人的呵护与宠爱,特殊的家庭地位让很多幼儿表现出任性、自私的品质。幼儿在入园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没有分享的意识,自我为中心表现尤为突出。
幼儿园的集体教育让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与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中班幼儿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很多幼儿不知道与人分享。如:在搭建活动中,有的幼儿把一大堆积木揽在自己面前,一个人独享;有的幼儿手里抓着一大把,自己不玩,还不许别人碰一下。这样的现象时常发生,缺乏分享的意识。
(二)言行表现不一
《指南》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皆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
中班幼儿已经逐渐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经过老师、家长的引导,已经初步具有了分享意识,但经常表现出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给自己分享,却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分享的行为。如在户外活动时,孙宁和王霏为争抢脚踏车发生了争执,“这是我的脚踏车,我先拿的,不给你玩。”孙宁大声的说着。“不对!是我先看到的” 王霏辩解到。而当老师问他们:“脚踏车太少,小朋友应该怎样玩呢?”两人又会同时回答说:“应该一起玩,一起分享,不能抢,要爱护玩具”。可见他们的言语和行为表现是完全不一致的。
二、实施的方法
(一)创设环境,懂得分享
《纲要》总则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因此,创设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很关键。
在“热热闹闹过大年”的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绘画、粘贴、制作等活动,自己动手制作鞭炮、饺子和装饰新衣等。有的幼儿还从家里带来了红红的灯笼和对联、“福”字,把教室打扮得十分漂亮。幼儿在参与制作、欣赏环境的过程中真正懂得了分享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双休日结束后,我们经常利用餐前的时间,与幼儿进行“快乐的休息日”分享交流活动,把自己的开心事讲给大家听。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当某个小朋友生病了,我们会引导幼儿打电话说些安慰的话,去问候生病的小朋友,幼儿间亲切的问候,更加增进了同伴友谊,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性的发展。还有,在活动室的一角,我们创建了“悄悄话小屋”,里面有卡通的小沙发,软软的小垫子以及各种各样的颜色鲜艳的毛绒小玩具,幼儿特别的喜欢。当他们有小秘密时,可以和伙伴们在这里悄悄的分享;当他们伤心难过时,也可以搂着心爱的毛绒玩具向它诉说。
(二)捕捉契机,学习分享
皮亚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幼儿创设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多参与集体活动,引导幼儿把自己的图书、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看、一起玩,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让幼儿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一想,感受他人的愿望,从而形成积极正确的内心体验。
一次区角活动时,李佳小朋友带来了一个会说话、会唱歌、会讲故事的漂亮娃娃,小朋友羡慕极了,她却一幅趾高气昂的样子,不愿意给别人碰一下,于是我拿出她最喜欢的拼图对她说:“这是我的拼图,你喜欢玩吗?”“喜欢。”“我如果不给你玩,你心里觉得怎么样?” “我不开心啊。”“那你的娃娃不给小朋友玩,小朋友心里会觉得怎么样呢?”“我们也不开心的。”小朋友都说道。她不说话了,可是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我请她给小朋友介绍娃娃的玩法,并让她在大家面前示范了两遍,她愉快地把玩具给了旁边的小朋友玩,在旁边做起了“小老师”。通过这次的交流,幼儿体验了被人拒绝的失望和与人分享的满足,从中提高了分享的意识。
(三)提供机会,体验分享
《指南》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分享成果,体验快乐。”
开学初,我们鼓励每个幼儿带一件自己心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与同伴分享;小朋友过生日了,分享同伴的蛋糕,说说祝福的话;每周一我们会让幼儿带来一本图书,大家一起分享阅读;小朋友外出旅游或回老家时,也会带来当地的特色产品和家乡的特色小吃,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分享;过节时,我们会让小朋友们带来一些小食品,大家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一边分享着好吃的食物,一边分享着他人学习的成果,和他人游戏的快乐。在分享活动中,幼儿不但因为分享了别人的东西而高兴,也因为别人分享了自己的东西而自豪,幼儿这种愉快、自尊、满足,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
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过程。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一日活动中的点滴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培养幼儿发自内心的分享行为,并且通过游戏活动中的互相合作,有效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分享合作及友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