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究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19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家庭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遵义 56310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占据了大学生总数很大的比例。面对如此庞大的贫困生群体,国家和高校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可以反应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可以反应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贫困生是否具有感恩意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新焦点。由感恩的精神活动产生的思想体系、身体行为方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社会道德体系称为感恩伦理,如何构建感恩伦理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表现主要有:一是认为父母没能力。这类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促成了自卑敏感心理,未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反而怨天尤人,特别是对自己的父母缺乏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把无法满足自身物质要求的原因归根于父母没能力,出生在贫困的家庭都是父母的错。二是不满于老师的辛苦付出,把老师们的辛勤劳作视为理所应当的服务。时常抱怨老师做得不到位,对自己缺乏关心。常有学生深夜找老师询问一些不紧急的资助问题,理由只是自己突然才想起这个事。三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资助不满足,受到西方主义不良文化的侵蚀,认为国家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远不够自己所需,社会企业的资助只是为了给企业做广告宣传,并不是真心实意帮助自己,有作秀的嫌疑。对国家无偿贷款到期后拒绝还款甚至失联,将债务和失信抛给母校。

造成高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部分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由于物质匮乏促使了他们心理自卑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看待和分析眼前的贫困。无法适应目前的困境从而出现了怨天尤人等不良现象,觉得到处都在亏欠自己。二是家庭关爱缺失。贫困生因为监护人因为自身赚钱行为缺乏机遇或技能,大部分时间疲于创造更大价值带来利润,必然较少地对学生进行应有的家庭关心,不少家庭甚至将大学生视为最大的经济消耗,早些年的读书无用论在近年才有了较好的改变。三是高校对贫困生重经济资助轻精神帮扶。高校资助工作部门一般只有几位专职工作人员开展全校所有资助项目工作,大量和贫困生对接的工作都是辅导员在完成,辅导员庞杂的事务性工作已疲于完成,如果再要这支队伍进行一对一的精神帮扶不太现实。四是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蚀,我国社会上拜金主义的风气影响着贫困生,让不少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很冷漠和富者才有话语权。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上变得世故冷漠,急功近利,缺乏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对于此棘手问题,从学校到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唤起对贫困生感恩伦理建立的广泛共鸣。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行动:

教师应该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感恩榜样。在思政育人进驻专业课的当前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表达对国家、社会的感激之情。感恩的前提是识恩、知恩,通过教师自身言行让学生掌握生活中哪些是恩,我们应该感激的对象及事物。加强感恩教育,打破贫困生被标签化的固有认知,让贫困生看到希望和进步的空间,以及努力的方向。可以通过思政实践课,让全校同学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为家人做一件事等活动形式培养同学们的感恩习惯。

学校应营造感恩文化宣传氛围。在各教学场所和宿舍区,进行感恩展示宣传。在各项资助活动时通过增加仪式感进行感恩教育。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各项奖学金颁奖仪式,不只是对成绩德育优异的学生进行奖赏和鼓励,对勤工助学工作中变现优秀的同学也应该进行赏识和称赞,通过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类似的活动,唤起感恩之心还能打破贫困生自卑心理的隔阂。学校可以在假期的时候对贫困生进行家访,深入宣传党和国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受助后的学习生活情况,加强学校资助与受助家庭的有效衔接,有针对性地开展经济资助和精神帮扶,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学校可以为贫困生制定相应的感恩要求。坚持将资助和育人相结合,将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相结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传承爱心、感恩社会,同时为学生提供锻炼能力、拓展素质的平台,使学生在义务劳动和公益服务中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走向“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参加对象为受学校或社会无偿资助且有劳动服务能力的在校学生。学校或社会无偿资助指学生未经过个人劳动获得的学校及社会给予的无偿资助,经学校认定且当年享受到校内助学金等各类困难补助、和其他社会助学金资助的学生。参加由学校或社会公益团体组织的校园服务、环境保护、帮助他人、社会援助、慈善、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家庭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家庭“煮”夫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恋练有词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