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声乐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19期
关键词:气息歌唱声乐

(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声乐的学习之路是枯燥漫长的,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声乐的教学更是需要不断钻研改进的。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专业基础以及敏锐的声音判断能力。作为一名从事高校声乐教学的专业教师,面对形形色色,专业良莠不齐的学生,我总结了一些教学心得体会,分享出来,共同提高进步。

一、口腔的放松打开及演唱位置训练。

声乐教学的第一步应该从放松练习开始,业余的歌者大多是通过嘴巴、喉咙主动发力获得声音,专业的歌手喉咙主动发力是较少的,依靠的是放松的口腔状态下,气息的推动发声,所以一开始的放松训练尤为重要。唱歌状态下通常不需要外部口腔的过度张大,需要找到嘴唇、下巴、舌头、颈部保持懒洋洋的,流口水般的松弛感。然后真正的演唱位置应是“内口腔”,打开的位置在小舌的后上方,通常学生没有办法准确唱到这个位置,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打哈欠的感觉,吸气时候找到口腔里面凉凉的位置,在那个点上进行歌唱。当然教师也应提前准备一些必要的教学材料,“口腔和声带的剖面图”,方便学生精准的把握。练声曲以U、O 母音进行训练,通常采取简谱“54321”下行方式演唱,经过2 到3 周的训练,学生大多能完成这两项,那么就该进入到最重要的气息训练了。

二、气息训练

“气息”歌唱之本也,良好的气息支持是演唱的基本保证。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就曾说过“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足以看出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的声乐教师不愿投入精力在学生的气息训练上,不少大一孩子大多是提着气“纯胸腔式”的演唱。因为气息是内在的,不容易找寻到,教学过程费时费力,所以很多偷懒者干脆跳过这方面的讲授,当然这是绝对错误的。声乐的学习,老师课堂上通常是导向性的,学生私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练习才能找到对的感觉,带着问题和老师互动,进而慢慢进步。回到教学过程,气息的训练首先应从找到用气的位置开始。让学生用“鼻子闻花”的感觉体会深吸气,小腹在吸气时保持放松,边吸气边向外扩张,胸部舒展而通畅。当气息充满后再慢慢的吐出,呼气的过程是只出不进的,直到全部吐完为止,让学生反复的感受这个过程,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腹部,小腹鼓为吸气,小腹收则为呼气。类似的练习也可以是“狗喘气”,即快吸快呼,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军训时喊口号的感觉,即“嘿!哈!”,当喊口号时候,小腹一定是瞬间向外扩张的。这三个训练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准确体会到呼吸中支点(横膈膜扩张)的位置。

当学生能精准找到气息支点位置后,训练就进入到第二部分了,也就是叹气。深吸气后保持停顿几秒,然后自上而下以叹气的感觉发出一个无声的“嗨”字,叹气的终点就是刚刚找到的下支点位置,往那个点上叹。这个是不容易把握的,训练的要点在于先让声音虚着发出来,以气带声,慢慢把声音说响,然后垂直朝下叹气,让气流向下滑动、吹动、输送。由于这个感受很难捉到,通常我会让学生进行无声练习,嘴唇打嘟吹气的8 度训练,学生的注意力需集中在肚子上,感受吐气时候小腹的作用力,也可以让学生体会遗憾叹气的感觉,由于“打嘟吹气”和“遗憾叹气”两种感受不使用口腔和喉咙的外力,所以更能快速找到叹气时的感觉。练习叹气可以使学生能够清晰意识到气流从口腔、咽喉、经过气管流过胸部,直抵腹部的呼吸通道,演唱中这个呼吸通道是至关重要的。这一阶段的练声曲应该加入跳音练习,经典的“531531”“mimimi mamama” 就是不错的选择,这条发声练习的重点在于感受气流急速推动下的下支点状态,当然在做发声时,上边的下巴、口腔、舌头是要保持绝对松弛感的,不然这条呼吸通道就卡主了,不通了。

呼吸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叫做控制,即腹部在有深吸气的前提下具备一定保持力。因为有了这个保持力,演唱时句子才得以连贯,音乐走向性才更明显。比较好的体验方法是感受抬重物的感觉,我会让学生体会“抬钢琴”时腹部肌肉的状态,那种抬重物时腹部相对紧绷的感觉就是我们演唱时候需要的控制气息的状态。可以通过“SI 音吹气”练习强化这种感觉,小腹深吸气后,让气息从牙齿间摩擦而出,发出‘SI’的送气长音,这个时候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腰腹之间,体会气息的饱满状态,感受气流形成阻力时收腹提臀与腰部扩张上下用力的对抗感觉,找到了这种保持的对抗力感觉,就可以控制气息从下支点细长、均匀、缓慢地呼出。“吹不灭的蜡烛”练习和这个练习类型,都能强化这种保持力,使演唱者更好的控制气息。当学生能熟练掌握以上3 点,每一个字的发声、换气都感觉在腹部进行,能够自如控制好自己的气息,相信就能驾驭不少作品了。

三、音色共鸣训练

当学生能熟练掌握气息的时候,我的教学关注点会回到声音本身,也就是塑造音色的阶段。声乐艺术之所以能深受大众的喜爱,是因为它的独特性,每个演唱者都能发出自己的个性化声音。我经常碰到一些学生刻意模仿某歌唱家的声音去演唱,这样的音色是黯淡的,失去了自身特点,是不可取的。当然在演唱的时候是有规则可寻的,我通常要求学生歌唱的状态是“贴着咽壁吸着唱,声音唱到远方去”,这个顺口溜并非全是我的原创,前半句是借鉴沈湘大师的,后半句是我的观点。具体的操作是演唱者将声音唱到通道中,这个位置大约在耳根的上方,也就是咽腔,这时感受小舌头上抬,用意念尽量往更高的位置处发声,有种吸着的感觉,如此便拉开了咽腔上下的空间高度,当下面气息输送上来后,整个歌唱通道都通畅了,这样就能发出好的混合共鸣声音。可是这样的声音有个缺点,由于发声位置相对靠后,音色会很闷,不亮不传,无法满足舞台演出的效果,所以我会让学生在做到上述感受后把声音唱出去,想象着把声音唱到远方,如此发出的共鸣声音就是最好不过了。同样“外笑里竖叹着唱”也是很好的一个原则,它能支配和左右歌唱发声共鸣达到最协调的状态,从而使歌声得到最好的体现,学生掌握了这些原则,就能充分获取歌唱表现的自主权,随心所欲地调动身体的各个相关器官,以最舒服的状态唱出最美的歌声。

最后我想谈下作品选择问题,高校的声乐课通常都是一对一的小课制教学,这便于针对学生的特点、程度进行因材施教,所以教师的作品布置也是一门学问。我的经验是针对程度较浅的学生,在经过较长一段“无声训练”后应尽量选择节奏舒缓,音域跨度小,节奏慢的作品,如中文歌曲《故乡的小路》、《问》、《绒花》等,外语歌曲《O cessate di piagarmi》、《Son tutta duolo》、《Per la gloria dadorarvi》等,这些相对较小的曲目对学生的气息,通道训练帮助很大,是解决基础问题的“妙方”。随着学生程度的提升,作品扩展至更多的艺术歌曲以及小型歌剧选段,如中文歌曲《桥》、《教我如何不想他》、《红豆词》、《一抹夕阳》,外语歌曲《Amarilli》、《Ombra mai fu》、《O mio babbino caro》等,这些作品音域普遍在小字2 组A 以内,适合2、3 年级学生的作业布置。当学生熟练掌握共鸣、通道、关闭等技术后,就可以冲击更高难度的作品了《玛依拉变奏曲》、《乡音乡情》、《我爱你中华》以及众多的歌剧片段,这些较高难度的作品也经常出现在各类声乐比赛中。总之作品的选择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匹配学生的演唱程度,“对症下药”切记“拔苗助长”。

结语:在声乐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勤奋和“悟性”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理念是多样的,好的声乐教师能用正确的音乐审美帮学生把关,并用总结出的方法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问题,但是学习的过程是需要学生自身勤奋和“悟性”的,它真正决定了演唱进步的快慢。

猜你喜欢

气息歌唱声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自然的气息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春的气息”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
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