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
2020-12-08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一、网络语言的概述
网络语言指的是利用互联网交流所衍生出来的,包括一些符号,搞笑滑稽的流行语等等,用来互相之间的逗趣,久而久之,形成口头语流传,渐渐地就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风格。网络语言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成为日常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网络语言并不符合汉语言的教学标准,不能将其引入到教学领域之中。网络语言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偏爱,比如“宅男宅女”、1314、886 等等,在网络聊天中,会让人产生亲切感,网络语言一方面帮助了人们更好地认知新鲜事物,另一方面,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都是积极的,但也不都是负面的。于汉语言文化而言,带来的则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冲击。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的出现,让汉语言的内容更加丰富,一部分的网络语言可以纳入到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范畴,让汉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其次,一些网络语言是具备正向意义,值得提倡的,表达的意思更加委婉。汉语言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含义,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融入新鲜血液的,而不是一味地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网络语言是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存活力的,网络语言在表达方式上丰富了汉语言文化的形式,也使原本生硬的文字更加形象化和生动化。另外,网络语言让某些表达更精简,更加契合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一些特别复杂的语言可以将其简化。网络语言和汉语言虽然站位不同,但是却表达了统一化的核心思想,就是为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为了信息的传递,从本质和初衷上是一致的,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通性。
(二)消极影响
网络除了对汉语言文学有积极影响的一面,当然也使挑战倍增。网络语言对打破了汉语言文化的传统规范,一些网络语言在含义和用法上被曲解,大量的错别字,对语言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规范的表达不利于汉语言的能力形成,网络语言在口语中应用普遍,也会在写作,阅读中运用,直接形成错误的表达。
尽管网络语言也是众多语言中的一种,但又不同于其它类型的语言,因为网络语言没有固定的标准和严格的规范,一些高度相似的字以及一些错别字容易混淆,不光影响语言,更影响发音。在孩子都开始接触网络的时代,明显网络语言会影响到孩子正常并且好好地去学汉语。在真正接触汉语之前,小学生若是被灌输进网络语言,就很容易将汉语和网络语言混淆,不利于学生对汉语语法的掌握和学习。更有很多人用数字符号去代表汉字和句子,真正运用汉语言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语文阅读和文言文鉴赏也成了学生的弱项,对于汉语的使用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语文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多。
三、利用互联网为汉语言文学赋能的对策
(一)严格规范汉语言文化
制定汉语言文化的标准,筛选出哪些语言是可以纳入到汉语言文化中,取其精华。充分利用其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便捷性,提升优秀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化的改变,正确地对待网络流行语,尤其是在汉语言文化的传递和教学实践中,能够对学者有一个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客观公众地认知网络流行语言,增强甄别能力。同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之中,也要规范性地使用网络语言,杜绝负面的,具有消极影响的网络流行语进入到教学的书本中。制定汉语言文化的应用标准,并根据网络的发展,及时更新汉语言文化的内容。
(二)充分利用起网络平台为汉语言文化服务
汉语言文化要与网络有效地衔接起来,充分利用起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对汉语言文化的推广。增强技术的引进,营造适合汉语言文化发展的网络平台。调动起参与者学习汉语言文化的积极性,在网上开通互联网线上自主学习通道,发布关于汉语言文化的自主测试,开发汉语言教学的新模式,推动汉语言文化更好地向前发展。
(三)利用网络语言推广汉语言文化
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汉语言教学模式,推进产教融合,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的深度融合。在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逐步建立多样化的汉语言文化的教育模式。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汉语言文化本身,代代相传。
(四)设置网络语言的投票评选
设置网络流行语的评选标准,对网络语言精益求精,咬文嚼字。对网络语言进行开发创造,在网络语言的选择上,做到取舍有度。提升网络语言系统的净化能力,真正摒弃低俗、浮夸的网络语言,对优秀的语言进行舆论的引导,还要提升网络语言的甄别意识,让网络语言变成汉语言文化的助推剂,而不是一种负担和累赘。
总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语言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人们应用网络语言互相调侃,同时有非常容易将其与汉语言文化混为一谈。网络语言存在着泛滥,应用不当的现状。这主要的根源在于网络语言自身的弊端,缺乏一定的规范性。针对网络语言,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约束力。亟需改进。汉语言作为母语,是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的。在新时代新契机的引领下,要将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有机结合起来,维护汉语言的权威性,正确地使用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