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12-08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习酒镇中学,贵州 遵义 564622)
一、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结论唯一,课堂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教科书作为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成为教师灌输的对象,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而新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直接经验创设教学活动,在教学时,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通过系列活动,创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做人,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执教《我们的新学校》一课时,我布置了“关于我校教育教学环境与学校特色调查”的任务。“调查”的分课题有:(1)新学校有哪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2)新学校有哪些光荣历史?(3)新学校的教育特色是什么?其主要内涵和重要意义是什么?(4)你对学校的总体印象怎样?要求: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不同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小组成员作好调查记录并作适当剖析;形成调查报告;在班内作一次交流。这样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
二、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拓宽学生创新的渠道
传统的教学环境只着眼于清静优美的校园,宽敞安静的教室,滔滔不绝讲课的老师,默默深思的听课学生,没有从更深的层面去探究学生学习的环境,没有从提高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上去考虑学生学习的环境,因此,学生学习变成“死读书、读死书”,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在教学环境中创新,从而引领学生创新。首先,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在有疑时大胆求证。其次,教师还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探究新知,追求技能,迸发创造的思想火花。再次,老师还应多创造学生表现的机会,对所讲内容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大胆质疑,对前人沿未揭示的事物提问,在争辩中勇于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点在于培育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发散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而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富兰克林对“雷公用神斧斩妖打雷闪电”的说法求异,于是有避雷针的出现;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求异,于是有了大庆油田的开发。求异思维不是单向的,它是多向思维、立体思维、发散思维。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好奇、求异是孩子的天性,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突破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好奇与另辟蹊径绝不能压抑而应适时适当的引导和鼓励。正如《学记》中所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老师要允许学生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胡思乱想”。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一些创见要及时予以赞赏;对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回答甚至谬论,教师不仅不要大惊小怪。而且还要肯定其合理成分,因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是难免的,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关注生活,结合实际,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而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政治教师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尽量采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等来阐述理论观点,或举出一些生活的实例用政治的观点来分析,这样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学有所用,又学有兴趣。为此,我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都会交待学生课外找出有关的活生生的例子,然后在课堂中结合课文来进行解说,这样上起课来轻松而有效。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的危害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拿出人民币等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同学们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只有这样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我们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一块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天地,一个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