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教学
2020-12-08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岔河集乡西高小学,河北 廊坊 065700)
一、与大师对话,感受经典
《新课标》指出:欣赏课是一种对话的学习。欣赏大师的经典之作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欣赏起点,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有意义的美术文化交流活动中来,从大师那里摄取宝贵的艺术养料。例如在讲到毕加索,体会什么是立体主义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他的经典之作:《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等名作,讲讲这些画背后的故事。当学生通过画面感受到其独特的造型、色彩、构图等美术元素的时候,也正是其与大师心灵对话的开始。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极具代表性的画面的赏析,更为直观的了解立体主义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形式:画家从几个角度去观察物体,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侧面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在同一个画面中等等。在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中,教学可以从仅仅是教师单独的讲解,变为由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参与、交流的对话过程。
二、与生活对接,体验多元
《新课标(2011 版)》中对“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内容有了这样的增补:针对视觉文化时代的生活化美术特征,增加“美术现象”。这里指的美术现象,并不是一件美术作品,而是指的一些事件,可能是大众和媒体关注的内容,也可能是大众参与的艺术事件。新颖的欣赏题材来源于生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积累。教师在指导欣赏时可以提供一个点,再按教学设计层层铺开,大胆进行多样化的尝试。以我曾经听的一节欣赏课《大黄鸭来了》为例,执教的老师很自然地运用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事件“2013 年,大黄鸭来中国了!”作为本节欣赏课的切入点。通过对“大黄鸭”整个事件的了解,学生意识到大黄鸭不仅是一件充满童心的现代艺术品,也认识到它的与众不同。大黄鸭所到之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给人们带来了欢笑和幸福感,实现了艺术家霍夫曼对“大黄鸭在地球上每一处的旅行,都是我创作的一个部分”这样一个设计和创作的构想。教师步步引导,学生层层剖析,通过这个发生在身边的美术现象,引领学生用多元化的艺术视角重新认识了客观世界,也让他们意识到艺术和社会其实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三、精心预设提问,启发心智
美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实现获取美术知识,形成美术技能,提高美术素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而美术欣赏课的提问更显教师功力。原因很简单,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饱满、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精心预设提问,问题设计丝丝相扣、环环相接,为的是在一个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引导学生去欣赏作品特有的美,并对其做深刻的分析,在一次次自我和互动的心灵碰撞中发挥创造和想象,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还是以《大黄鸭来了》这节课为例,教师先用新闻直击的方式,导入了欣赏的主题:大黄鸭。教师预设提问:你喜欢大黄鸭吗?想了解它吗?你觉得它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抛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并参与互动。第二阶段,教师提出质疑:有人认为大黄鸭是一件很棒的现代艺术品,有人觉得它只是一件廉价的工业品,你是怎么看的?然后顺势引导学生欣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什么是现代艺术。第三阶段,教师继续提问:你发现大黄鸭和这些现代艺术品的联系了吗?当我们用另一种形式“看到”那些生活中普通的东西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从比较和分析中使学生逐渐理解:生活中再普通的东西通过创造性的重塑,也能成为一件独特的艺术品,艺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整个欣赏环节的提问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注重了提问的启发性,结合多媒体精心设计,由浅及深,审美教育自然融合在教学之中,学生的心智也得以开发和提升。
四、分析和比较,理解内涵
有目的地把相关的美术作品置于同一环节中进行分析和比较,针对性强,能产生很强的说服力,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加深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在欣赏课中,我们可以采用的比较形式有很多种。例如可以把不同画派的画家画的同一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横向的分析、比较,或是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纵向的分析、比较,也可以把同一个绘画题材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放置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等等。例如在认识美术作品中不同的“线”这一元素时,我把吴冠中的《春如线》和画家毕加索的《镜子前的女人》放在同一个欣赏环节中进行比对。学生甲发现:《春如线》这幅画是国画,是用毛笔写意春柳的飘逸,而毕加索的这幅画用的是油画,用的是深浅的线勾勒的近似抽象的人物形象。学生乙说:《春如线》这幅画用的线条看上去很随意,毕加索的线条则装饰感很强。学生还从作品的对比中比较清晰的体会到了中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性不同,两者都带有浓郁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