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探究
2020-12-08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旧城乡中心幼儿园,云南 保山 678203)
幼儿阶段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大脑机能与结构发展极其旺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就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就需要从不同的方式来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而实现幼儿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本文针对幼儿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展开分析。
一、加强情感教育
通常有些幼儿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随手乱丢杂物、乱扔果皮纸屑等,究其原因,幼儿园对幼儿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时,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引导幼儿了解什么是分享、什么是节约、什么是谦让,但对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内化加以忽视。为此,幼儿园教师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要深度挖掘情感,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环境和幼儿的互动为出发点,以活动为依托,鼓励幼儿在自觉行为中体验情感,由“知”到“情”、以“情”促“行”。以小班主题分果果为例,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幼儿懂得分享,对情感资源进行体验,如“尊重”、“关心”、“爱”等,要求幼儿回家后将自己爱玩的玩具或爱吃的零食送给父母吃,观察父母的心情与反应,并在入园后分享给小伙伴或老师,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不仅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能在学习、试验、感悟和体会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营造优良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教师可以将幼儿的手工作品悬挂在幼儿园的走廊、楼梯间等位置,充满童趣;或者是充分利用空间和墙面,保证室内外环境的优美和整洁,也可以科学创设班级室内的主题墙饰,充实德育内容,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例如:将“节约用水”贴在洗手间,使幼儿树立节约意识;将小脚印贴在楼梯上,提醒幼儿不挤不推。这样有利于调节幼儿情绪,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净化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有机结合合理的要求与真诚的爱,对幼儿的人格加以尊重,通过正面教育和循循善诱的方式,鼓励和帮助幼儿,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应该给予期望和关心的评价,如:不抢别人的东西,别人才愿意和你做朋友;老师喜欢讲卫生的小朋友,我们可以把垃圾扔到垃圾箱中等等,这样幼儿能在理解和宽容中改正错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应该给予赞赏和肯定,积极评价学生的行为,如:小手洗得真干净,真是讲卫生的乖孩子等,使幼儿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积极鼓励
幼儿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意志力无法持久,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结合幼儿的这一特点,采用鼓励的方式来引导幼儿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某位幼儿在大家午睡时间起来小便,走路声音很重,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其小心走路时给予微笑,表示他做得对。又如:某位小朋友的胆子小,对集体生活不习惯,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便是很简单的事情也不敢于尝试,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鼓励他,引导他做简单的事情,如在大家吃午饭时,要求他来分筷子;或者是上美工课时,要求他分发美工纸等,使其养成合群的习惯。通过多次锻炼,该位小朋友的胆子会逐渐变大,这时教师可以训练其在大家面前讲话的习惯,有意识地对其提问,使其能从中受到鼓励和肯定,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注重家园配合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教育。一般而言,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对象,需要秉持合作、平等、尊重的原则,获得家长的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和宽容理解,并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如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放学时间或家长会,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方法介绍给家长,讲述幼儿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和目标,使家长充分意识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形成家园合力。有些幼儿在幼儿园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回到家中则变了,很大原因在于家长对幼儿没有制定严格的要求与规范,而幼儿园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如果某项规定或制度破例,则会导致前功尽弃,不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由于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对幼儿的成长带来一定影响,所以家长需要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例如:孩子打碎了东西或扣错了纽扣等,家长不能一昧斥责,而是应采用赏识教育,对孩子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予以肯定和赞赏,辅之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为何这样做、怎样做更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就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这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且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协作努力,为幼儿创设优良的环境,注重情感教育,给予幼儿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加强家园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作用,让幼儿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