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资源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以广西上林县霞客古镇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为例
2020-12-08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三里镇中心学校,广西 南宁 530509)
前言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大环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时代大背景下,数学的飞速发展成为一大特色,数学学科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文件,并在文件中指出,只有使当代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小学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核心素养不可忽视的阶段,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实现高质量教学,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摩崖石刻是霞客古镇地区重要的人文历史资源。汇水河畔的石壁上有“千军镇”、“千古伟绩”、“汇水桥畔”等十一处明清两代的摩崖石刻碑,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劳动人民的辛勤智慧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霞客古镇地区重要的且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资源。这些石刻代表了人民实施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是学生们生活中的智慧的来源之一。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摩崖石刻这一人文历史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意蕴。如何将这种文化意蕴引入数学教学,合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将知识与运用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表达数学的含义,是新的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数学教学与乡土资源相结合,实现学习的生活化维度
崔琦先生在谈及数学教育时曾经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数学教学想要实现生活化维度,需要从生活入手,从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开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因而,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得到切实提升,教师需要在原本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也就是将课堂知识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积极展开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活动中达到手和脑的并用,以及身体与大脑的双重体验与记忆。
教师可以将实践教学设为固定的教学单元,选择某些课节有规律地开展实践,营造一个依靠实际行动研究探索的学习环境。以摩崖石刻的游览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游览过程中,通过游览总时间与大致行路速度,估算游览的路程总长度。同时,对某一段山路的分析也可以帮助学生估算这段山路的角度等。通过学生的切身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得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这使他们更佳深刻地掌握所学内容,培养起创新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乡土文化资源带进教室。
二、根据乡土文化资源,灵活指定教学计划
由于现实的乡土文化实践材料是活的,数学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也绝对不能是封闭的、僵死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天都处于变化之中,因而教师的教学也应随时随地随之而变。老师应该放开课堂,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改变原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依次安排自己的教学规划和进度,让学生不再做课堂的听众,而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基于乡土文化资源,灵活指定教学计划,例如,根据时令的变化选择适当的乡土文化活动,开展不同内容的教学。此外,教室应当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灵活自由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的学习交流分享会,让每一个同学直抒胸臆,分享自己在学习上的感悟和遇到的困惑,以及对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意见,并在协作中尽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并鼓励学生参与进入课堂,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回答,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和分析,教师可以大体上掌握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从而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教学进度,更加照顾到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
三、乡土资源与数学相融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的学习需要自主性,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发展。因而,乡土资源与数学教学相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关于速度、时间与路程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具体情境。教师可以假定本班同学要去摩崖石刻的“千军镇”、“千古伟绩”、“汇水桥畔”三个景点旅游,并在地图上标出三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鼓励学生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路线安排与预估所需时间等。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也随之锻炼了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霞客古镇地区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资源为我们的数学教学与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在集体的探索活动之中,师生共同从现实生活体验出发,将课本上的内容“活”过来,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并以现实的材料作为补充,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能对知识达到更加深刻的感悟,表现各自的长处,实现各自不同方向的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