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
2020-12-08李涛
李 涛
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 靖江 214500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问题教学这种创造问题情境,通过提出一系列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最后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模式日益受到地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实际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本人认为还需要在一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与前提,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运用逻辑思维细读文本的习惯,同时教师备课时应本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发现的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做到言传身教,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发现问题的习惯。
例如:必修三“荒漠化”,人教版教材采用“白描”手法,说明因为水肥流失、风沙侵蚀,导致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然后下定义:“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 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教材从背景条件、分布范围、成因、景观变化角度对荒漠化概念进行界定。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不足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但是从我个人上课以及在听其他老师公开课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
(一)小组合作效率低。教师布置小组学习活动后,小组成员看似有明确的分工合作,但往往七嘴八舌,合作时毫无默契可言。有些公开课虽然讨论时小组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心情愉悦,积极性高,但明显看出存在打磨过的痕迹。在地理公开课中,有的教师会组织大大小小的几次小组合作,但课堂时间有限,使得某些课堂出现部分问题探究时间不足或耗时过长的情况,这些都降低了课堂效率。
(二)小组合作内容随意。在实际地理教学中,教师对于重难点应该有侧重。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高效教学,小组合探究时应该“好钢用在刀刃上”。对此,一堂地理课中什么内容、什么问题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小组合作不是“万金油”,不一定适合所有地理知识点的学习,有些过于简单或过难的内容,如果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不仅能节省时间也可能事半功倍。
(三)教师引导“度”把握不当。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但是,有时候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对学生的引导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师有时引导过度有时又引导不足。如:讲授农业区位时,教师提问学生某地区的气候特点,随后又直接提示学生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气候的影响因素,但事实上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候,能独立分析出答案,教师的提示反而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改进措施
(一)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进行一堂好的问题式地理课的开始。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该根据所教地理知识和学情来设计难度适当、真实的情境。创设时尽量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情境是真实的,不能为了迎合知识点来创设虚假情境;其次,尽量选用学生熟悉的素材,这样既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又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情境要有“动力”,不能“形式化”。
(二)问题的设置是学生思考的关键。一堂地理课中教师设置地理问题应该遵循一些原则。第一,注意问题的有效性。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难易适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要求问题与课堂教学相关,能使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能力;第二,问题要与知识紧密关联。要求教师明白所提的问题是要学生思考什么,提出的问题紧扣地理知识和教学重难点;第三,提高问题的准确性。要求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准确的,建立在事实根据或者理论根据上,不能凭空想象或者随意揣测。
(三)关于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学情、现有知识水平来决定自身的参与度。对于学生有能力探究出来的问题就减少自身的参与度;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则适当提高自身参与度,才能在课堂上既发展学生能力又提高课堂效率。其次,完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性评价,还应当注意对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以便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
(四)关于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小组合作效率低的问题,建议通过小组合作固定化,如通过座位规定六人一组等,这样每次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互相熟悉,学生合作的效率也会提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商量组内的角色分工,如小组内的“发言人”“书记员”等,各自负责小组合作后的展示、记录等。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应该集中注意力在课堂的重难点或者小组合作效果好的知识点上。对于一些适合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不要盲目地小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