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歌圩的当下困境
——一带一路背景下壮族歌圩文化对外交流研究

2020-12-08黄思乐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黄思乐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崇左 532200)

一、概况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是壮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自古以来,壮族人民素以善唱山歌而闻名,刘三姐就是壮族山歌的代表人物,壮族山歌代代相传,壮族聚居的广西被誉为“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山歌把广西唱出了名,是广西的文化瑰宝。在广西,最能体现壮族人民能歌善唱的便是遍布壮乡的歌圩。

歌圩,是壮族群众聚集对唱山歌的活动场所,是广西的文化特色。歌圩多在春秋两季举行,以农历三月三歌圩最为隆重。鼎盛时期,很多歌圩,少则一两千人,多则数万余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歌如潮,人如海,一派繁荣气象。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歌圩活动也逐渐减少。不少歌圩因老歌手退出后没有中青年歌手参与和接班而消亡,壮族山歌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保护这一古老的民族风俗,使壮族山歌发扬光大,首府南宁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一)1993 年3 月,首届“广西国际民歌节”在南宁举行。连续举办6 届之后,为了把民歌节办得更具特色,从1999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该艺术节举办时间由每年春季改为每年的秋季,举办地点定于首府南宁。可以说,南宁国际民歌节就是因壮族山歌而生的。

(二)2006 年5 月20 日,南宁市申报的“壮族歌圩”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百度上将“壮族歌圩”定义为——流行于南宁市的传统民俗活动,而不是指广西全域内的歌圩。

(三)“三月三”放假两天,南宁各地举办三月三歌圩活动,打造邕城歌海。

(四)2008 年,南宁武鸣“三月三”歌圩入选了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 年,文化部将武鸣定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2011 年,作为壮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武鸣,将“三月三”歌圩活动的主题扩展为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

在挖掘歌圩资源方面,武鸣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为武鸣壮族歌圩制订了5 年保护计划,着手加大挖掘和普查工作力度。开展武鸣山歌普查,对山歌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同时,积极开展编写中小学山歌教材、建立文化生态保护村等工作。

其中,政府主导的“三月三”壮族歌圩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打响了南宁知名度,促进了南宁城市建设,塑造了良好的都市形象,大大提高了首府南宁的旅游经济。

然而,在热闹繁荣的景象中,节庆活动中的矛盾与困惑也表露出来,壮族歌圩的困境与迷茫无法消除。

二、壮族歌圩的当下困境

(一)从属地位的困扰

壮族歌圩,以山歌对唱为主,歌圩期间有抛绣球、抢花炮、碰彩蛋、打扁担等诸多节目,唱山歌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目,但唯独唱山歌把广西“唱”出名了,除了桂林,能让外地人想起广西的,山歌算其中之一。山歌使广西成为“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

山歌是民歌中的一种,民歌的概念范围更大,既有中国民歌,也有美国民歌,英国民歌、俄国民歌、非洲民歌、东南亚各国民歌等,借助“民歌”这一大概念,突破“山歌”小格局的局限,广邀天下民歌高手、明星大腕,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沟通情感的大舞台,成为各国经贸之间交流的桥梁,通过大打“民歌”牌,南宁出名了,南宁成了“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

开幕式历来都是任何一场活动的重头戏,是面向全国甚至世界观众的宣传之窗,举办地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力求为全世界奉上一出视觉盛宴。因此,作为歌节的开幕式,精彩的舞台上应浓墨重彩地体现壮族山歌的存在,然而,无论是三月三歌圩的开幕式,还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开幕式,邀请登台表演的都是国内著名民歌演唱家和意大利、哈萨克斯坦、老挝、缅甸、俄罗斯、新加坡、西班牙、泰国、越南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民歌演唱家、民乐手参加,而应重点宣传的“壮族山歌”却没有一席之地,壮族山歌的从属地位,使得广西的文艺界、知识界部分精英愤愤不平。

人们感到困惑的是:两大节庆活动是想把“壮族山歌”捧出名,还是想把壮族山歌以外的其他中外民歌捧出名?如果要把其他中外民歌捧出名,那壮族歌圩“申遗”保护的意义何在?两大节庆活动一结束,中外民歌也曲终人散,给广西留下了什么?壮族山歌在节庆之后如何成长发育?它的前途在哪里?

(二)原生态的困扰

壮族山歌,尤其是南宁一带的壮族山歌,自古以来都是以壮语演唱的,这既是一个民族的语言习惯,也是一种“原生态”理念下的偏执与保守。多年来,很多人对“原生态”的理解有些偏激,认为壮族山歌必须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要完全体现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认为“越民族,越世界”,甚至连一些专家学者也撰文倡导用壮语演唱,认为壮语就是壮族山歌原生态的一部分,不可更改。以至于时至今日,无论是“三月三”歌圩期间举办的“歌王大赛”,还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举办的“绿城歌台”,绝大部分山歌都是在用壮语演唱的。“绿城歌台”是在南宁市各城区及各县的公园、广场、社区、校园、农村、厂矿、旅游景点等直接面向大众的文化活动,绿城歌台一方面想突出民族性、国际性、现代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却用外地人听不懂壮语演唱,筑起一道自我封闭的无形围墙,与民族融合的大氛围背道而驰。

壮文化进校园是“壮族三月三”传承中的重要部分,在武鸣,非遗传承人将中小学设为山歌教学的常驻点,以培养年轻接班人是很好的做法,但在中小学要求全部用壮话歌曲教学却是不可取的。

语言相通,才能民心相近。坚持壮族山歌的原生态,绝不意味着千年壮语的一成不变。在面向国内外广大游客的公演活动中,壮族山歌要得到各地游客的欣赏和认同,要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用普通话演唱是最起码的变革。

除语种上的缺陷外,对唱曲调的单调性也是短板之一。历届“歌王大赛”和“绿城歌台”上,山歌对唱都是一个调,都是千篇一律的韵味,未能充分运用独唱、重唱、齐唱、领唱、一领众和等多种方式来强化歌台艺术的热烈气氛,对唱曲调的过于单一,使山歌对唱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大打折扣。

(三)缺乏文化创意的困扰

历届“壮族歌圩”都一场由政府主导的免费参观的节庆活动——由政府出经费组织演员排演、邀请国内外明星、发动各单位派人参观,“壮族歌圩”在政府巨额公费的支撑下成了一场群众联欢的文娱活动。在这种每年一次的文娱活动中,“壮族歌圩”被人记住了,也出名了,“壮族歌圩”的申遗保护似乎得到落实,似乎可以长久流传。

但这种名气是政府扶出的名气,而不是依靠自身艺术魅力拼出的名气,有名气不等于有真实力。当“壮族歌圩”长此以往地缺乏艺术魅力时,即使年年免费参观,游客也会失去观看的兴趣和热情,并且会将不好的印象带回去传导给亲友,从而使后续参观的人数持续减少。

一个非遗项目如果长期需要政府支撑,缺乏自我造血的生存能力,终将得不到持久发展而衰落,如河南省有95 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不少“非遗”项目遭冷落,有的已濒临消失。

因此,要想得到长久流传,必须努力提升壮族歌圩文化的艺术品味,要像《印象·刘三姐》那样凭艺术实力收费,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动能。而要提高壮族歌圩的艺术品质,必须融入文化创意,但在文创方面,迟迟得不到突破,这是壮族歌圩面临的最大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