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探索
2020-12-08陈佩
陈佩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一、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近两年来,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越来越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简称“方案”),提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2019 年6 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 号)(简称“指导意见”)指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1],并从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及要求、制订程序、实施要求、监督与指导五个方面详细具体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为贯彻“方案”,落实“指导意见”,教育部职成司紧接着发出《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 号)(简称“通知”),规范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的十个要素: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要求、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附录。2019 年7 月,教育部职成司公布了三百多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各专业教学标准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与学时安排、教学基本条件和质量保障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学运行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也不能因循守旧,既要落实“方案”,按照“指导意见”“通知”等要求,又要依据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实情制订并适时调整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融入“三教”改革,构建“三全育人”机制,以便更好地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存在的问题
(一)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
“指导意见”制订程序的规划与设计环节中明确提出要“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毕业生)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2]调研与分析环节中也明确要求:“各专业建设委员会要做好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3],在起草与审定环节中要求:“学校组织由行业企业、教研机构、校内外一线教师和学生代表等参加的论证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后,提交校级党组织会议审定。”[4]然而,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际制订过程中,存在着编制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如: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由专业带头人或者教研室主任与骨干教师一起进行编制或修订完成的。成立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虽然引入了职业教育专家、企行业专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形成合力发挥其作用。在调研过程中缺乏对毕业生和在校生的调研,在制订和审定过程中也鲜少有学生(毕业生)代表参与,较少有听取采纳学生意见和建议。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联性不强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虽然分为十个要素,但是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是相互衔接的,逻辑关系严密的,且相互印证与支撑的,因此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且制订各要素的内容时相互之间不能毫不相关。但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际制订过程,存在着各要素间及要素内联系松散,相互关联性不强,衔接性差、逻辑关系不清楚、相互印证与支撑作用不强、且缺少整体思维等问题。如:培养目标的设计与培养规格不匹配,在培养目标中提出的内容没有在培养规格中的素质、知识、能力内容中体现出来;在设计课程设置及要求要素时重课程、轻体系,没有将课程体系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课程与课程之间逻辑关系不清晰,相互脱节、零散,课程内容重复,且课程并没有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培养目标难以得到落实等等问题。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新元素、新概念力度不够
“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实施1+X 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在实施要求中提出要“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6]、要组织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教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7]、要深化“三教”改革、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等。而目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对于这些提出来的新元素、新概念等职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力度远远不够。如: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课程不明显、“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进课程不明显、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体现不明显等等问题
三、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对策和措施
(一)多方参与落实“三全育人”要求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事关学校工作的全局,涉及到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各方面、各部门的有机联动,因此要调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投入与参与,促进“三全”育人机制的落实,为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是以专业为依托,建立以专业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线教师等)为核心的制订团队开展具体制订工作,然后在制订过程中加入行业企业专家、学生(毕业生)代表、教科研人员等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多方听取各方意见形成合力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调研过程中除了做好行企业调研,也要做好毕业生和在校生的相关调研,同时在论证审定过程中也要有学生代表参加。其次是建立专门机构(一般情况下是高职院校教务处的工作职责之一),统筹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及事前、事中、事后的指导、检查和评估等工作,并制订和完善相关制度,与学校各部门形成有机联动共同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最后是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校网站向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和意见反馈,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要求。
(二)注重“耦合”科学合理处理各要素间及内部关系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间以及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是紧密联系地、不可分割的。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以整体思维来看待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要注重要素之间的耦合状态,合理地处理好要素间及内部的关系,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要求这些核心要素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可将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总分关系或是概况与具体的关系,培养目标明确的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中,高度提炼培养规格,明确培养方向或职业岗位群,而培养规格中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是培养目标的达成的具体支撑,是要与培养目标的描述相对应、匹配、吻合的。再来看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课程设置及要求之间的关系,课程的设置、课程体系的构建即是在回答“培养人什么”,它必须能够支撑培养规格中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且需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内部之间也要注重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集群效应,避免课程重复和脱节等等。
(三)顺应新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X”证书制度(1 是指学历证书,X 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必要进行相应的革新,如将X 作为重要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贯穿课程体系和育人全过程中,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课证融合为基础,融入X 证书培训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应,探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的互通互认模式等等。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及要求要素的各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推进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育人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保障要素中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师资队伍“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教材选用纳入“四新”内容,要求探索、开发、使用立体化、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教学方法采用模块化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方法,采用真实工作任务情境式、角色扮演体验式等方法,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线上线下、理实一体混合教学模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