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路径探析
2020-12-08王文涵
王文涵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2017 年10 月,十九大确立了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修改之后的党章。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而在此其中,习总书记多次提及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作为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
当前,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其发展演变深刻影响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影响甚至改变世界秩序与格局。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文化因素始终作为一项影响国家实力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在国际体系的演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软实力由此也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成分。而在当前,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向前迈进,国家综合实力持续上升,崛起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不断掌握新的话语权,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强有力基因,充分也必要得到相应的建设和发展。十九大报告中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调,就是加强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路径和关键举措。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我国不仅面临着进一步提升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环境、经济、社会、资源、文化等多个领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挑战,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领域日益呈现出需求多元化与多样性的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前已经成为我国学界进行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热点性议题,对文化建设的含义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并由此得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四个基本路径,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潮、加强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等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以及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含义及内容
首先,即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看来,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文化总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存在的状态下,它总是代表并维护特定的阶级利益,因此,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始终就不曾出现过不代表任何阶级利益的超阶级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即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大众的文化,我们所要研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这一文化包括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它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利益具有多元性,也就是说,既存在无产阶级的利益,也存在无产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的利益,这一状况决定了社会中的阶级和私有制依然存在,个人主义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思想意识依然存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不可能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文化;二是它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文化:在这一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既存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因素,又含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成分,甚至于在个别情况下封建文化也能占据一席之地;三是它处于对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继承和融合的进程中,是一种处于正在形成中华文化新阶段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并不会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观念体系,另一方面又是对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弘扬,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这一继承和弘扬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学界普遍认为,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并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3]
就内容而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强调有别于其他国家文化的建设,即建设具有中国内容、形式,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文化;同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就代表着建设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其根本上区别于为资产阶级提供服务的资本主义文化,建设一种民族的、大众的文化,一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服务的文化。[4]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蕴含着下述的四个特征。一是时代性:文化总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而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其与时俱进,并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致力于实现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是民族性:我国文化建设在吸收了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在传承中进行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始终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契合我国客观实际,独具重要的实践意义;四是大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中国的人民大众为主体,创作素材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活实践之中,文化成果也由人民大众共享,体现出明晰的大众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基于前文所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基本涵义和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大致得出进行文化建设的四条路径。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引领地位,以此为行动指南和理论依据。在我们党领导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从而实现了民族富强的历史征程中便可以看出,只有坚定这一理论指导地位,国家的革命斗争才能看到希望;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无数事实也证明了只有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才能取得成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坚实理论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进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广泛深入发展,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情感价值取向均出现空前活跃的态势,而伴随其中的是一些不可避免的混乱和无序。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多元和多样的社会思潮进行整合和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明晰的思想道路引领和强有力的实践意义。
再次,要加强对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等基层文化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进程和发展繁荣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后盾支持。改变当前存在于我国的社区、农村等地文化建设的政策困境和财政困难,加大补贴和支持力度,繁荣城乡、区域文化,在保护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创造性弘扬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推动和繁荣中国文化。
最后,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树立坚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信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对文化强国建设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具有明确的认知和把握,在情感、认知和价值取向上保持一致,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对其进行吸收、继承和弘扬,培养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信仰。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建设至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推动取得文化建设进程中的新收获和新成就,推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在未来的漫长征程中,我们也要始终将文化建设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努力培育欣欣向荣、发展繁荣的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坚定有力的文化信仰,构建枝繁叶茂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