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上好高职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探讨

2020-12-08李东明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李东明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119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也在不断进步,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教学的方式同样在实践中等到了全新的进步。在目前我国依旧处于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期间,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对于这个阶段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然而各种外来文化、大量西方教学体系及价值的融入都对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冲击。为此在高职院校中进行思政课程教育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基础,更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渠道。广大教师应紧跟社会潮流,联系现实情况,融入国家热点,聚点社会问题,及时对一些时事政治进行研究与探讨,从各个角度为学生解释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高职医学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员,其教育模式与教育主题都与普通的高等教育存在不同。为此应合理强化高职医学院的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培养价值,继而为思政课程教学的建立带来一定的影响[1]。

首先是时代的变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政课程教学所带来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都面临着科技代替一切的问题,各种互联网技术与交流软件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带来严重的影响,真是因为这个“双刃剑”,各高职院校都应积极将其中的错误理论剔除掉,合理为学生构建崇尚民主的价值取向,运用网络技术的快速性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思想道德价值与心理发展空间,进一步实现思政课程的有效部署。

其次是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过于弱化。高等职业类教育是为了迎合社会对高能力人才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为基础,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多是以理论基础为主要发展点,然而正是由于这个问题,导致了思政课程体系建立的弱化性,教师虽然不断探索,不断革新,但是学生却不以为意,逃课、旷课的问题屡见不鲜,整体的学习性质不高,对道德认真及纪律的要求也不到位,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严重缺乏[2]。

最后是学生的价值理论存在不足。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依旧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双重阶段,很多资源的配置,人员的就业及家庭的经济体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了人们对于荣辱是非观念判断的错误性。同时因为日渐发展的社会经济与高度融合的国际交往模式,都导致了学生的道德理论价值存在严重的不足,从而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与那些高等学府的学生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这种理念不单单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想负担,更导致学生出现道德知行分离的问题。

二、高职医学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特点

首先是就教学形式。在日前,我国高职医学院的思政课程主要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其一是以学生的就业模式及就业体系为主体,合理地将相关内容融入到专业类课程中,并由教师结合专业类知识进行学生的职业教育。其二是充分建立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体系,由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工作[3]。

其次是内容的部署。在日前,我国高职医学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思政知识为主体,帮助学生了解思政知识的必要性,从而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识。同时学生在认识学习与就业,学校与职场之间区别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帮助学生提升自身价值。

三、高职医学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充分构建思政课程及医学专业的理论

在实际的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合理地将医学专业知识与思政课程理论结合在一起,充分结合实际课程设置,则会取得非常良好的教学成果。然而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进行理论结合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以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将医学专业课程的知识与思政课程理论相互分离,造成了本位教学思想理论严重化的特点,并且也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意识[4]。在进行高职医学院校的专业建设中,思政课程的创新应本着以学生的专业课特点为切入点,充分尝试跨学科、跨领域融合的发展模式,进一步认识到融合式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所带来的改变,从而促进高职医学院思政知识的良好融入。

(二)积极创新医学专业中的思政课程内容

在目前,因受国家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思政类课程教材都是国家统一编制的,并没有合理的根据专业进行详细的划分,为此医学院所教授的思政课程也并非是依据医学院的专业性所构建出来的,不能充分建立出思政课程与专业性知识相互融合的模式。面对这种情况,医学专业的思政课程教师应在尊重国家思政理论的同时,充分依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及专业性人才的发展方向进行带有专业性教学目标的课程知识设置,并在内容上构建出科学有效的思政体系,合理地将学生就业发展,社会人才需求走向及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医学类院思政课程教学的目标及内容[5]。

(三)充分提升医学专业的思政课程教学实践性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实践是提高医学专业思政课程的基础,在进行思政课程的部署过程中,学校可以依据社区医疗救助中心,家庭医疗保健等各种医疗卫生活动来进行思政实践。并合理地将思政教学与医学实践进行融合,积极从不同的教学角度出发来解决思政课程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在充分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进行思政课程的指导策略,根据社会职业的需求方向与医科类专业理论体系进行实践方案的建立,同时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实践过程中,全面理解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意识与心理状态变化,并能随时依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心理意识及需求来进行实习方案的更改,在实习完成后也要针对实习情况进行合理的探讨。

(四)有效强化思政课程教师的医学专业素质

在目前很多思政课程的教师都不是医学专业出身,继而也就导致了他们的医学专业知识并不是很到位,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应合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首先是要定期开设思政教师的医学专业性知识培训课程,利用讲座、课件等方式,帮助教师理解到医学专业知识中的相关理论,从而有效地在思政课程中加入医学因子[6]。其次是应合理丰富思政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的活动,利用互联网或是多媒体的方式让教师能够融入到专业类课程中,从而强化思政教师的医学知识。在此应该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思想道德模式,有效地从学生实际生活与需求中进行出发。最后是建立健全的鼓励制度,有效地将思政课程融入到教师的评估系统中去,合理为思政教师建立健全的教学环境,进一步促进市政教师的创新性教学理论不断提升。

(五)创建医学专业思政课程的合理拓展

随着应试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都过分关注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继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部署。为此学校在进行思政课程的部署过程中,应合理考虑好医学专业的特点,在不超出思政课程理论教学规定的范畴下,尽最大可能构建符合医学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课程。同时依照基础医学、马克思哲学与医哲等进行相关课程的整合,进一步建立健全的医学思政课程体系,为构建良好的课程发展模式打下基础[7]。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合理强化与改进高职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构建教育教学的实质意义是现阶段一个非常重要且急需发展的任务。为此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进行出发,教育学生应正确认识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方向,合理运用创新的理念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主义理念。不断构建出属于学校自身发展的思政课程教学新模式,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具备高能力、高科技、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