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传递下的儿童多维贫困问题研究
2020-12-08赵瑞琪
赵瑞琪
(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与法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自“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提出以来,我国就政策方面,扶贫力度一直处于不断加大的进程之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但是通过观察得知,就我国目前的扶贫政策来讲,其更加的侧重于整体化以及区域性,而对于针对特殊群体,尤其是贫困儿童方面的扶贫举措还有待健全。因为,儿童贫困问题不单单是关乎着儿童自身的成长跟发展,而且对于其家庭的将来,以及国家的发展等方面,也具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这也是终止贫困代际传递,及其恶性循环方面的关键举措。故而应当引起政府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代际传递跟儿童多维贫困
(一)营养维度
此维度主要是讲,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会致使儿童膳食结构方面的不科学、不合理。过于的贫困的生活会致使儿童在肉、蛋以及果蔬方面的摄入量不充足,进而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以及发育,从而致使贫困儿童的身高以及体重等方面皆低于标准值。
(二)健康维度
就贫困儿童的原生家庭而言,这其中有不少父母由于文化素质较低,而具有封建迷信的思想。此种贫困状况下的代际传递,当儿童出现患病现象是时,父母家人多是运用求神拜佛,而不是及时、有效的实施科学医治。此种状况下,不仅会致使儿童于脆弱时期,受到身体上的创伤,更甚者会致使儿童留下残疾以及威胁儿童的生命。
(三)教育维度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知贫困家庭的儿童,通常会过早的离开学校,开始生活劳动。教育的缺失,不但损害了其贫困儿童获得平等教育的权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育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儿童今后于社会中的竞争力量。从而构成贫困方面的恶性循环。
(四)在参与维度
处于代际传递影响中的贫困儿童,由于家境的贫困,往往不能获取零食、玩具以及新衣物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儿童形成较为敏感的心理状况,比如自卑感以及不自信等负面、消极的情绪[1]。在加上同龄人之间的比较,以及不良态度等,更会进一步的令贫困儿童对团体活动、社会活动的参与予以排斥,从而致使儿童产生孤僻、退缩以及多疑等不良性格,更甚者还会致使儿童产生交流障碍等。
二、救助贫困儿童
(一)政府扶持
政府,作为脱贫以及致富攻坚战之中的一项主要力量。同时,其也是对社会予以治理的主要行使者。进而更加应当充分的施展其所具有的服务职能。通过深化政府政策性的支撑,来对其贫困儿童这一拥有特殊性的群体,构建综合性的家庭救助政策。例如,通过运用现金、专项券款、减免税收以及家庭就业扶持等,多项服务措施,来给予贫困家庭相应的支持,从而把更多的社会资源投置于贫困儿童群体之中[2]。
另外,政府还可以于贫困儿童较为集中的区域,构建爱心医院、爱心学校等各类基础性设施,来作为政策以及福利支持,从而促使儿童可以获取更好的照顾,以及健康成长等。从而有效避免由于因贫等因素,所致使的儿童身体以及心理等方面遭受损伤,产生缺陷。
(二)家庭支持
原生家庭,作为致使儿童贫困的直接性因源。故而,对于贫困家庭而言,更应当树立“自立自强”以及“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进而通过自身的奋斗,来促使家庭摆脱经济贫困。同时,在此进程中,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培育儿童自强不息以及主动乐观的精神。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支持,更多的是注重更的是:家庭的环境氛围、精神对于儿童的关爱以及对于儿童的教养。由此,可以促使儿童构建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以及感情观念。
(三)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救助
社会,作为儿童成长的一个大环境、大家庭,应当充分的施展其社会组织对于贫困儿童群体的救助以及服务责任[3]。从而,逐渐的形成培育贫困儿童群体的社会支撑体系。进而可以通过较为有效的多样化措施,于社会中吸引以及募集相应的救助资金、救助基金等,来更为有效的推进社会救助活动的顺利实施。
对于社会组织救助的内容来讲,其主要包含:希望工程(比如希望小学等)、经济或着是实物援助(比如救助津贴、衣物书籍等)、教育支教以及家庭生活方面的相关教育等。从而在协助以及提升家庭经济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更好的解决贫困儿童群体的心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参与以及融入方面的各类问题,进而更为全面化的确保儿童得以身心健康的成长跟发展。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亦是家庭、国家以及社会未来发展的希望。但是代际遗传下的儿童,由于受到家庭贫困的影响,不能良好的成长进而为国家奉献力量。对此方面,需要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儿童的原生家庭,三者来共同努力,进而达成脱离贫困的目的。共同为儿童提供更好的生存、成长、教育以及发展的环境以及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