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的药铺图像初探
2020-12-08龙莉龙俊燚
龙莉 龙俊燚
(重庆三峡学院 美术学院,重庆 404000)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其作品大致遵循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景物布局,但他描绘的是明代中期的苏州景象,以及江南民众的生活,整幅画共有两千多人——市民、商人、农夫、艺人各种身份,七十四个挂牌商户,其中有三家与中药相关的药铺,按从右至左的读画顺序,分别是:参苓补糕、道地药材、万应膏药。
首先是处在画面画眼位置虹桥上的店牌:“参苓补糕”。可以看到该店牌与“各色细果”是一家店铺,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家果脯糕点店铺,而“参苓补糕”正是他们的招牌商品。就好比现在我们很多招牌为“牛肉面”的店铺其实里面有各色面条供选择。在画面中有一位顾客正牵着小孩在购买商品,柜台后面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陈列着各色细果糕点,而盛放商品的果盘呈半打开状态,更容易吸引顾客也方便选择。对于参苓补糕虽然我们现在听起来陌生,但是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材料有人参和茯苓,在明代孙一奎的《赤水玄珠》卷十三中有记载“参苓造化糕”处方:人参2 两(虚者用4 两),白茯苓4 两,干山药半斤,芡实半斤,莲肉(去皮心,炒)半斤,苡仁(炒)半斤,白扁豆(炒)半斤,糯米(打白炒)5 升,白糖霜2 斤半。制法:上为末,瓷瓶收贮。功能主治:平调脾胃。主伤食。用法用量:每用4-5 钱,白汤随加白糖霜调服,1 日3-4 次。久服精神倍加。从这些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参苓造化糕”就是调补脾胃,帮助消化饮食,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平补,属于日常家用型,类似于现在经常吃的健胃消食片、芡实糕一样。
其次是店铺“道地药材”所处位置虽然不及参苓补糕在画眼的虹桥之上,但是在它的同排“诗画古玩”店铺的旁边便是一处官邸和官店,可想而知此处也是“黄金地段”。画面中门庭若市,店铺里有正在备药的两位伙计,正在等待的两位顾客以及正在交谈的顾客与店员。店铺里垂挂着和摆放着各色药材,一派生意红火的景象。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炙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剧,用之有据。”“道”是唐代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许多中药材的产地从汉、晋至唐代已大体定型。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一书中首先专门记载了各道出产的中药材,“道地药材”一说由此而来,着重表示特定产地的质量优良、产量较大的药材。许多中药的名字就和产地有关。如阿胶的“阿”,表示产于山东东阿县;党参的“党”,表示产于山西上党(现在的长治市);川贝的“川”,表示产于四川。而画面中的“道地药材”店铺描绘的原型地为苏州,苏州四季分明、雨水充足,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有名的道地药材有苏薄荷、茅苍术、石斛、太子参、蟾酥等。
最后是“万应膏药”,店铺位置相对比较偏僻,并没有在繁华的主街道上,而是在主街和辅街的路口上。生意较前两家相对比较清闲,老板正坐着往外张望,期盼顾客光临。店铺门口的墙上挂有一串形状各异的膏药样品,让店铺的功能介绍更加明晰,且具有一定的宣传作用,达到招揽生意的效果。柜台旁边摆放着药箱,用于存放膏药等。“万应膏”据清代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医宗金鉴》卷六十二记载:处方:川乌、草乌、生地、白蔹、白及、象皮、官桂、白芷、当归、赤芍、羌活、苦参、土木鳖、穿山甲、乌药、甘草、独活、元参、定粉、大黄各15 克。制法:上十九味,除定粉外,用净香油2.5 千克,将药浸入油内,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候日数已足,入洁净大锅内,慢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用布袋滤去滓,将油称准,每500 克,对定粉250 克,用桃、柳枝不时搅之,以黑如漆,亮如镜为度,滴入水内成珠,薄纸摊贴。主治:治痈疽发背,对口诸疮,痰核流注。用法:用时贴患处。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万应膏”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排脓、疗疮生肌的功效,对于跌打损伤,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消肿止痛,头晕鼻塞,活血化瘀,蚊虫叮咬,舟车晕浪都有功效。值得一提的是此药膏一直延续到我们的当代生活,成为常备药品,居家必备、四季皆宜。犹如它的名字一样“万应”。
由以上三处画面我们可以看出,仇英版《清明上河图》时期也就是明代中期苏州的中医药发展颇具规模,仇英用图像真实而直白的记录了当时的中医药蓬勃发展的景象。从店铺名上可以从中药史料中找到相关的文字记载,甚至沿用至今。画面中出现的三处与中药相关的铺子分工明确,各有所长,专业专攻。为我们今天研究明代中医药发展提供了详实而具体的图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