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策略研究
2020-12-08任志
任志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因此,高职的人文素质课程,理应肩负起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担,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将思政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充分的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原则,来不断地强化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性,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助于提升我国整体的国民素质。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高职的人文素质课程中,其课程目标主要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没有清晰的指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目的。同时,人文素质课程,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准确传达现代的人文意识。而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内涵的深入挖掘,忽略了课程的育人功能,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导致思政教育无法融入到人文素质课程中,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师本身缺乏政治素养
由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特别是言传身教。可以说,教师是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但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教学水平不一,很多教师对国家的政策、文件的理解不够透彻,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思想偏差,严重影响了人文素质的教学。同时,部分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思想倾向,更不用说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和指导,从而促使学生逐渐迷失方向。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有效策略
(一)精心设计教学计划
对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想要将思政教育与人文素质课程有效的融合,就要明确课程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精心的设计教学计划和方案。首先,高职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并将其作为检验教师教学工作的标准,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要求[1]。其次,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中,教师要深刻领会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规划中,实现德育的高度统一,让两者共同协调,达到理想的育人质量和效果。
而这些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拟定,都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各个学科的内容,引导学生逐渐改善自身的言行举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根据学生的专业,加上对学生文明涵养的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让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现代化的人文意识。
(二)加强教师的政治素养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想要实现思政教育与人文素质课程的有效融合,就要加强对教师政治素养的提升,让教师具备专业的政治水平和职业能力[2]。首先,高职院校应将师德师风作为衡量教师素质的标准,并组织教师参加思政课程的培训,进行系统性的思政理论知识学习,让教师更为深刻的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教师的思政素养,促使教师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展开教学工作。其次,高职院校要建立人才资源库,让各个学科之间增加沟通和合作,形成不同课程之间的双向融合机制,确保思政教育与人文素质课程的协同育人,共同发展。
(三)优化学生考核标准
思政教育融入到人文素质课程中,主要为了帮助学生能够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都是根据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学习的成绩进行考核和评定,难免会忽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考核不准确[3]。因此,高职院校要优化考核标准,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保障。
所以,高职院校要合理地制定考核的指标,包括职业道德规范、教学内容的创新、思政教育的实施等。同时,当对学生的德育水平、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考核时,需改变以往的结果式评定方法,应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综合素质、爱国情怀等,展开全面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思政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政素养。比如,可以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成果、参加比赛的成绩、爱国意识的形成等情况,逐渐纳入到对学生的考核体系中,实现综合性的评价,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能够更好地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教师将思政教育与人文素质课程充分的融合,精心的设计教学方案和内容,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学习到做人的道理,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促进学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