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模型构建的策略
2020-12-08罗小洪
罗小洪
(大余县左拔镇九年制学校,江西 赣州 341516)
小学数学模型构建思想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观念,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自进行建模感悟,以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为基础,通过学生实际经历过的问题作为引导,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构建成具体的数学模型,辅助学生进行数学理论的理解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数学模型观念渗透到每个板块之中,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提高。
一、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进行模型构建
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常见的小学数学模式,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完成对学生的数学模型构建工作。教师通过收集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生活素材,并将其与有关知识内容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产生探究其中的数学本质的欲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完整构建【1】。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加减法”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就可以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例子进行情境的创设,如张阿姨原先手中持有435 元钱,这个月她又领到了297 元钱的奖金,那么请问现在张阿姨手中一共有多少钱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一位同学扮演张阿姨,一位同学扮演张阿姨的老板。首先是老板给了张阿姨三张100 元的整钞,然后张阿姨又找回了三元。在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当中,每一位学生都学会了将生活中的实际原型通过数学模型的方式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425+297 的计算时很容易就联想到了425+290 这个式子其实也就相当于425+300-3。在教学情景当中,学生除了能够解决教师所布置的题目外,还能够同时理解数学计算当中的“多加要减”这一个计算原理。
二、通过探究知识的过程进行模型构建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避免将教学活动设计的生硬刻板,以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特点作为基础,让整个教学活动能够动起来,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式的知识探究【2】。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模型。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圆柱体的体积”这一部分的内容时,首先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这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公式,并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学生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引导学生能够更快地找到圆柱体体积的推导公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能够通过割、补、平移这几样方法进行已知图形的拼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圆柱体的体积,那么你们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进行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呢?很多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是自然而然地就回忆起之前所学习过的相关数学知识,并将新知识通过已有的旧知识来进行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建立起圆柱体体积的相关数学模型,在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几何逻辑思维能力。
三、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完成模型构建
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数学能力完善的过程。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在进行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模型观念的渗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模型观念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且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数学模型构建能力。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相关的习题,然后根据这个习题向学生提问:在这个题目中参加跳绳的人数是多少?大家可以用不同的两种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们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地就找出了两种的计算方案,分别是28+17=45 和17+28=45。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计算公式,找出这个算式中存在的计算规律,学生们在经过仔细地观察之后会发现在这两个式子当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发生变化的。教师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熟悉的例子,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归纳总结出,最后得出了加法交换律。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图形或字母将这一规律表达出来,经过仔细的讨论值周学生们一致认为,可以用a 和b 两个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也就是写作a+b=b+a,这也就是加法交换律的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的模型构建思想是新课标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标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进行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帮助学生数量掌握数学问题发现和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构建,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索,深入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当中,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得提高,完成对学生未来数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