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途径演变的分析

2020-12-08康德松尉健桦孙家祺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康德松 尉健桦 孙家祺

指导教师:杨梅

(山东现代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一、教育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主要传播途径

对于青少年而言,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导向性作用,青少年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上的教育。同时,教育也是连接青少年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枢纽。不管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如何演变,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始终是其中的主要途径。

(一)学校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

毋庸置疑,学校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同时学校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首先,学校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次,学校是教书育人场所,处处彰显环境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环境氛围,广大教育工作者言传身教,是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许多文体、娱乐活动。形式活泼多样的同时,也保证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二)家风、家训传承传统美德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的强大力量。不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具有持久性和长期性。青少年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走向社会后仍然会受到家庭教育持久深远的影响。家风,家训对人的影响是绵绵不绝的,是影响终生的,古往今来数不清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家风,家训的形式代代相传下去。

(三)社会教育是对家庭、学校教育的补充

社会教育是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发展。社会教育是指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包括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对其他社会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组织机构复杂多样,其教育的内容广泛性强、适应性强、及时性强、补偿性强,方式方法更具有灵活多样性。这也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灵活、更加及时、更加广泛。

总之,当代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效联动的育人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担负着自己的责任。那就是选择,传递,保存传统文化;创新、更新传统文化;以及弘扬、传播传统文化。

二、传统媒体在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比于新媒体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和专业化的传媒理念和权威的运作机制。在传统文化的选择、传播,创造性发展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传统媒体的传媒内容精挑细选,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加上其所具有的权威性,更容易被大众信服和接受。

三、新媒体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作用分析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无线网通讯、人造地球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智能手机、电视机等终端,向受众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服务的传播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用新媒体的受众已成为主流。(本文中提到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并非指单纯的第五媒体)

(一)互联网+传统文化

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出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建筑之类的物质性文化遗产,遇上“互联网+”使得他们活了起来。例如各地的线上博物馆,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借助互联网的媒介,宣传、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自媒体

手机,电脑,数字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自媒体兴起。自媒体由于自身的个性化,碎片化,交互性,多媒体性,群体性,传播性,深受青少年群体喜欢。不少青少年是通过自媒体来接触,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哔哩哔哩上的up 主,或是微博上某些大V。抖音、快手也是如此。这类平台往往出入门槛低,形式上以短视频为主,深受青少年群体喜爱。

(三)新媒体下的文艺作品

科学技术的进步,5G,3D 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 的发展,再加上弘扬传统文化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游戏,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甚至网络小说都在蓬勃兴起。青少年在娱乐中学习传统文化。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广受青少年群体欢迎。

(四)融媒体:新时代的新选择

顾名思义,所谓融媒体,其实就是把所有媒体分类整合,以所有媒体中的共同点为基点,使所有媒体交融互补,相得益彰。实质上也是新媒体的一种。

融媒体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播的发展方向。融媒体目前是一种趋势,还有着远大的发展前景。而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例如人民日报进驻快手,抖音等平台。这就充分结合了二者的优势,保障了时效性与权威性。

四、总结与分析

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需求的不同、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阅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较强的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