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加减运算教学设计与研究
2020-12-08冯宇
冯宇
(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一、结合生活情境实现加减运算教学
在生活中的很多内容中都包含加减运算的内容,所以教师应该借助好生活内容辅助教学,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给学生创建情境的方式,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给学生提问和教学,让学生学会加减运算。
例如,在《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创建学校春游的情境,让学生完成加减运算的学习。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春游,学校安排的都是20 座的车,一班的小朋友在上一辆车安排完后还剩9 个小朋友没有上车,一班学生全部上车后才开始安排二班的小朋友上车,那么这辆车里能够安排几个二班的小朋友?在这个生活现象中的加减运算问题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这个车有20 个座位,一班剩下的小朋友必须全部都坐上去,那么剩下的座位就是20-9,剩下的座位数就是能够安排二班小朋友坐车的人数。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借助生活中的内容实施教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加减运算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中包含的内容,同时学生也能更容易学会其中的内容。
二、利用检验计算结果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运算
随着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越来越多,学生学习加减运算题的难度也会增加,慢慢的学生依靠口算已经不容易得出计算的结果,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利用笔算的方式得到最终的结果,并且让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保证学生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笔算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进位,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避免因为学生本身的疏忽导致计算结果的不准确,提升学生加减运算的准确率。
例如,教师在《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计算94-36=?时,教师在将笔算的式子写出来后,应该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并且在借位计算时,应该标注好,只有教师在教学中保证自己书写的规范性,才能保证学生也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书写,才能保证学生最终的计算结果更准确。在学生计算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检验,让学生用笔算的方式计算36+58=?让学生看一看自己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既完成了减法的计算,也完成了加法的计算,让学生同时得到加减法计算的练习,同时还能让学生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保证学生完成计算习题的准确率。
三、加强基础加减法运算法则的教学
教师想要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加减运算能力,在教学中就不能只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对学生实施加减计算法则的教学,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计算的方法,才能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需要进行混合运算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理清数学运算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算顺序,并且利用实践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运算的法则。
例如,教师在《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给学生设计数学题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加法交换律,让学生感受应用加法交换律计算的简便性。小张每天坚持骑行,第一天骑行距离为87 千米,第二天骑行距离为94 千米,第三天骑行距离为106千米,这三天小张骑行的总距离共有多少千米?在计算的过程中,同学们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从第一天加到第三天,也就是计算87+94+106=181+106=287。在这样的计算中学生需要运用笔算的方式计算结果,算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从第三天向第一天加,也就是106+94+87=287,这时学生可以发现,虽然计算的顺序不一样但是最终的结果是相同的,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实施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利用这样的方式教师就能够让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计算方法。
四、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加减计算学习氛围
教师在实施加减运算教学时,不仅对教学的部分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对于教学评价的部分教师也应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不能再采取传统的利用考试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教师应该丰富教学评价的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定数量的数学加减法计算题,给学生举行班级内的计算竞赛,并给竞赛获得前三名的学生设置一定的奖励。利用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通过这样的竞赛了解学生实际的加减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得到计算能力的提升。
总结
加减运算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内容,掌握好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以及未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情境创建等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加减运算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加减运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