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2020-12-08杨正琴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杨正琴

(贵州省望谟县郊纳镇民族小学,贵州 望谟 552303)

引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一直是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学生兴趣的培养既是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现状

数学知识是枯燥单调的逻辑知识,对很多学生而言学习兴趣不高。但由于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又不得不学习。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依赖教师的讲解。这些都说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在一些班级,发现个别学生对数学学习出现了厌烦心理,逃避做数学作业。还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态度较好,但由于数学基础差,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数学教师对课堂兴趣教学重视不够。许多教师认为数学学习就是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习题讲解来实现的。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及实践重视不够。最后,从教学课堂氛围来看,枯燥、单调的课堂氛围是大多数学生普遍的感受。枯燥的课堂范围,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不高,甚至一些学生十分排斥数学课程的学习也是因为觉得课程枯燥无趣。

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途径

(一)激发兴趣,为课堂注入不竭动力

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比如,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了一个诱人的教学导语,可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但是不能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学生最近两天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开始乐于做数学题目了,这也不能说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持之以恒地爱上数学这门学科,才能说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然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小学数学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通过教师讲述“朝三暮四”的故事,学生认识到不管是3+4,还是4+3,结果(总数)不变。让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更是把数源于数的数学思想贯穿其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发思考,促使学生渐入佳境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渐入佳境。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行程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呢?富有教学艺术修养的教师会采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步,设置生活情景,让学生明白S=vt。第二步,通过两个人同时相向而行,然后相遇,在提示速度和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路程的解题方法是求和。第三步,让学生先求出一个单位时间里两个人的速度和,然后再求出若干个单位时间里的路程总和。第四步,引导学生思考不是同时出发的行程问题又如何求解。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第一步是打基础的阶段;第二步是建立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稍作提高;第三步是对第二步的变形,本质没有变化;第四步可以转化成前面几个步骤的形式来求得。引导讲究的是巧妙地设计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要不留痕迹,逐步提高,不可跳跃,杂乱无章,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的广阔天地。

(三)培养科学思维,让学生终身受益

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利用科学思维,且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入手。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制订方案一实施探究一展示交流一拓展创新。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提出问题。在猜想假设阶段,学生要围绕发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或做假设性解释。在制定方案阶段,要引导学生围绕刚才的假设,提出活动的大致思路,为接下来的科学验证做好准备。在动手动脑的探究阶段,要围绕目的、方法步骤、分工、注意事项、时间五个方面展开,处理好“放”和“收”的关系。在展示交流阶段,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进行客观评价,注重多次交流。在拓展创新的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周的知识时,给学生分发一些圆形纸片,然后让学生提出关于圆周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就会思考“圆周和圆直径有什么关系?”或提出某种假设“圆周和直径应该有一定的联系,要不然为什么圆的直径越大圆周就越长呢?它们之间会不会存在某个比例关系呢?”接下来,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可以围绕绳绕法或者滚动法制定。接着进行实验和探究,把不同圆的周长和半径分别记录在表格上,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圆周和直径的比值。

结论:小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如果不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认为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开展探究式活动教学实践,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