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0-12-08黄先林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关键词:领会古典意境

黄先林

(云南省广南县第五中学,云南 广南 663300)

古典诗词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血脉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学习古典诗词,让人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了教育的智慧和魅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换而言之,就是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中学、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应立足于挖掘诗词中蕴含的美育因素,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进而熔铸健全的审美人格。因此,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的绘画美、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准确把握古典诗词的审美意蕴,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读诗绘画,再现古诗词的绘画美

教材中精选出来的古诗词,可谓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佳作。诗人们用自己的妙笔,让诗句生出了“花”,产生了“诗中有画”的审美效果。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一景,七字一画,描绘了闲适、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黑”“火”“红”“花”等词有着鲜明的色彩美,展现出的是一幅江村雨夜图和雨后群花盛开的胜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是诗歌的显著特点。因此,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抓住“诗”“画”艺术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己吟诗作画,对准确理解古典诗词内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李白的《望天门山》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篇。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先阅读书下注释,然后用水彩笔作画,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在巡视时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创作出一幅幅青山绿水相映、两山夹江对峙,霞光满天、自帆一片的优美图画,再现了诗歌中的绘画美。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我让学生作为预习作业来完成,让他们依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水彩画的形式把语言文字描绘转换成直观画面。从反馈情况看,学生作品中画面处理得很美,不但展现了连天接地的碧绿莲叶,阳光下荷花鲜艳夺目的优美景致,而且在近景和远景的搭配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最近处朦胧的山峦,远处倒垂在湖边的柳枝和若隐若现的亭台楼榭,近处的碧莲荷花。画面色彩明快,层次感强,布局各有特色。由此看出,学生已经把握了诗歌的内容,所以教师课堂上不用赘言,只需学生相互谈谈创作思路和感受即可。因为诗歌作者描绘的心旷神怡的美景和对西湖无比热爱的情愫,已经深深感染了学生。

二、点拨词句,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概括精练,含蓄生动。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要想领会诗歌中的绘画美、意境美,都必须紧扣语言来进行。在教材收录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中,就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春江水暖鸭先知”等饱含人生哲理、审美意蕴和生活情趣的千古名句,它们都是诗歌语言的精华。要让学生体会到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教学时必须对字、词、句进行适当的点拨。例如《望天门山》教学中,抓住动词“断”“开”“回”和“碧”“青”“帆”“日”等形容词、名词的妙用,这样可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中语言的美感。

《天净沙·秋思》一共只有28 个字,运用蒙太奇式的拼贴手法。却描绘了10 种景物,浪迹天涯的“断肠人”挥泪置身其中。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被描写的事物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如“枯”“老”“昏”、“古”“瘦”“夕”“断肠”等词语,启发学生慢慢品味小曲中流露的那股浓浓的羁旅乡愁,从而理解语言的概括凝练、含蓄生动的特点。

三、交代背景,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学习古诗词关键在于领会其中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自己的主观感情浑然天成、高度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由于作品创作在时间上的距离,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所以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来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仅有27 个字,却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恬静的垂钓图。教学时发现,学生对画面隐含的意义很快可以理解,即渔夫在风雨中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感。但学生难以领会作者在这首词里抒发的作者对仕途不满、襟怀难展的深层情感。教师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学生才能对诗词的意境准确领会与把握。在教授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时,教师必须讲明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学生方可领悟诗中作者寄寓的至老不衰、为国捐躯、壮志难酬的爱国豪情。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乌桓,九月胜利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观沧海》一诗。诗人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不仅写出了大海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象,而且也描绘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伟气势。如果不交代写作此诗的背景,作品中作者抒发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意境,就无法被学生领会。可见,引导学生领会并深入古诗词的意境,介绍写作背景是不可缺少的。

四、吟读背诵,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代诗歌分为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我们教材中绝大部分都是近体诗,即律诗。它们形式固定,格律严格,节奏感强,便于诵读,利于记忆,是很好的吟读背诵材料。实施教学时,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吟读背诵,体会古典诗词的音律美、韵律美,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吟读背诵体会出诗歌的语言美,领悟到意境美,如讲授牧甫的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七律,其教学几乎就是在学生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通过快节奏的反复吟诵,不仅体会到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而且学生也把握了诗人无法抑制、难以言说、欢庆胜利的喜悦之情。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是由于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使它具备了实施美育的条件。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永恒的精神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广大语文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教材中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通过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多方面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味,就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拥有健全的审美人格的人。

猜你喜欢

领会古典意境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认真领会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人大工作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