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2020-12-08马玉华
马玉华
(甘肃省广河县回民第四中学,甘肃 广河 731300)
分析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具体对策,有利于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成效。以初中生的生活环境为基础,帮助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学会让生活变得有意义。以当前生活化教学的背景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将生活化模式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初中生的学习效果,为初中生树立良好道德品质提供积极作用。因此分析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常见问题并探讨具体对策至关重要。
一、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落后
落后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主要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是以常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为基准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使用以初中生的学习需求为起点的先进教学方法。因此该部分教师并没有将生活化教学方法纳入教学计划中,也不会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体现生活化教学,使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优点难以在实际教学中展开,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成效不显著。
(二)生活化教学过于表面
现代教育中以生活化教学为典型代表,为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实现生活化教学与道德、法治相结合,教育部门广泛青睐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师实际教学中,为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方法效果,教育部门会引导和提倡教师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师并不认可这一教学观念,未能真正用心研究生活化教学,而是迫于学校压力不得不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这种流于表面的生活化教学并没有真正联系生活与课堂知识,不能充分体现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中的生活能力,使生活化教学模式呈现表面形式,不能深刻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生活化教学设计存在缺陷
生活化教学设计存在漏洞是常见的生活化教学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乐意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但由于对生活化教学研究不清晰,使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化模式相结合时存在不够全面、不够科学的状况,让生活化教学出现漏洞。一旦教师按照课程设计进行教学,就会将生活化教学设计的漏洞显露无遗,既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完美呈现,又浪费时间,导致事倍功半的教学成效。
二、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完善生活化教学设计
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前提是做好生活化教学设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实际教学中应做到客观、科学的教学态度,去认识生活化教学,了解其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影响。设计生活化教学应做到科学、系统、全面分析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堂设计。教师在授课前模拟生活化教学模式,确保生活化教学设计在整体性、系统性方面优化完善,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二)改变生活化教学模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联系生活与教学内容,真正开展生活化教学,实现生活与知识相融合,在生活中体现知识的目标。教师应以德治、法治教学内容为基础,依据实际生活建立知识体系,将其应用于生活中并影响生活,让初中生身临其境的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坚定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保护他人和自身利益,激发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方面内容的学习兴趣,为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提供支持。
(三)增强生活化教学作用
提高生活化教学作用是提高初中生现实生活能力和更好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关键途径。教师在以设计生活化教学为基础上,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只需发挥生活化教学作用,以此提升初中生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平。例如,教师在讲解“肖像与姓名中的权利”这一课时,可以应用中国乔丹体育侵犯美国著名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这一案例,让初中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后提出自身想法,使初中生真正认识到公民享有姓名权和肖像权,公民可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四)创设家庭生活环境
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实现生活化教学与道德、法治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应让初中生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结合家庭生活和校外生活,让初中生在课堂中和家庭中都有模范可学习。当下初中生集结家长和长辈的关心,容易不珍惜和重视真挚的感情。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包括家庭生活资源,教材说明初中生可通过经历家庭故事,与家长之间的矛盾故事,激发初中生对家庭生活内在深处的真实感受。例如,教师教学“爱在家人间”这一课时,可让初中生讲述家长对自身关心、有爱的故事,搜集“市十佳孝心少年”的素材,通过洞悉生活中真实感人的故事,增强初中生对家庭、家长的热爱,这种创设家庭生活环境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优于传统说教,更好促进初中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认知评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提升教师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初中生法治能力、道德水平,为确保实际工作中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有效控制生活化设计,保证初中生能够从深化教学模式下有所得,为初中生奠定道德与法治知识水平坚实基础上,提升教师学科教学水平。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从实际生活出发,不断探索和思考生活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感悟生活、认知生活、学会生活,将课堂研究运用到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