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后进生学习心理机制的研究

2020-12-08王亚晶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王亚晶

(吉林省四平市实验中学,吉林 四平 136000 )

教师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经常与后进生交流,然而在此过程中后进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总会存在一些隔膜,这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后进生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其实在这种表相的背后,我们通常可以发现其内心是十分敏感且矛盾的,此种复杂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本文对后进生的学习心理做出一些分析。旨在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参考。

一、后进生的含义及其心理特点

在过去的教育观念里,后进生指的就是班级里的“差生”。他们的学习或者品德上较其他学生落后。往往这样的称呼过于直接且带有歧视,所以现在将这类学生称之为“后进生”。称呼只是一个代名词,作为教育者切不可以用“有色眼镜”区别对待。不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生,他们的内心都渴望上进并得到关注,那么为何会出现不同的学习表现,值得教育者深思。

各种实践和研究表明,后进生产生学习落后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卑型心理特点

自尊心多次受挫的结果即产生自卑心理。喜欢争强好胜是12-15 岁学生的年龄特点,当学习成绩逐渐落后,面对学习屡受挫折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充满挫败感,久而久之,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自暴自弃的同时寻求心理压力的发泄途径,如关注网络游戏、追娱乐明星、乐于网购、忠于自我打扮等。诸如此类的途径体现了后进生寻求自我存在感进而急于求得心理上平衡的心理。

(二)厌学型心理特点

后进生在学习上有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学习赶不上班级的节奏,不理解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多次的失败受到家庭和教师的指责,导致其没有继续学习的勇气,产生了厌学、消极的学习态度。

(三)自我矛盾型心理特点

矛盾型心理是后进生主要的心理表现。这类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往往又非常自卑。渴望得到尊重的同时又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足导致失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此类型后进生情绪起伏大,自控力差,在学习上不能持之以恒,终日在自尊与自卑中煎熬。

(四)逆反型心理特点

由于常常受到否定,后进生在看待周围事物时的评判角度也受到了影响。对教师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没有集体荣誉感,与老师父母感情疏远,甚至产生敌意。这种情绪的对立让其消极面对生活和社会,形成了不良的性格,不加以引导极易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

二、后进生学习心理机制的实施策略

(一)重新建立自信心

如何重新唤起后进生的自信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前期本文谈到了自信心丧失的原因是长期的挫败感导致。那么重塑信心的方式是教师的鼓励和关注。例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提出简单的学习问题让后进生得以展示并作答,让其他学生看到教师对他的关注从而让其自尊心得到满足。或者在课堂小组合作环节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请后进生进行汇报总结,多次鼓励和关注并为其提供展示机会,那么重塑自信就水到渠成。

(二)教师正面激励,挖掘潜能

在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后进生,当看到他们点滴的进步时应该毫无保留的表扬和赞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后进生的优点,从他们的长处入手,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信心,激励他们勇于面对缺点并改正。比如,邀请自尊心强的后进生在班级活动中展示自己特长,受到同学和教师的肯定,增加自信从而激发对学习的信心。另外,教师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转化自己的角色,用朋友的身份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心声,给予建议和指导,让学生受到尊重产生信赖从而激发其潜能。比如,教师采用课后一对一谈话的形式相互分享最近的喜怒哀乐,询问原因进而增进信赖感。以上的方式对师生建立良好的沟通起着积极作用,这也坚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三)家校常态化合作

所有有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肯定。没有一个孩子的本质是坏的,之所以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是因为成长环境的迥异。孩子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和陪伴,所以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是必然的。家校合作的建立首先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教师不可责问和批评家长,教师和家长的期望都是学生健康的成长,所以教师与家长需要建立常态化的互联互通体制,相互交流学生的动向和表现,从分析观察中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不仅有利于教师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教育指导方向而且有利于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可谓两全其美。

结束语

总而言之,后进生的良性转化是一个长期的教育研究过程。教师用心爱学生,学生自然能感受到。只有感受到了爱与肯定,学生才能认同教师的想法和理念,从而认真地对待学习和热爱学习。黑暗的角落需要更多的光明,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烟火。用微笑拉近师生距离,用赞美激发学生潜力,用爱让教育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