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0-12-08李妮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李妮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基础教研部,陕西 西安 710021)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教育过程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也迎来了核心改进。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校以及教育者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教育者在教学的时候,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新性和探索性,使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和英语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提高英语教学课堂的时效性。

一、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教学现存的问题

(一)教学思想和形式不够成熟

传统应试教学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有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逐功利性,在英语的目标和内容设计上,功利性表现的比较明显。给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有部分教师并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做出综合性评价,甚至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熟悉掌握了英语单词和考试中的重点语法和句式,就是对英语这门学科掌握了,在考试中就够用了[1]。这种思想是非常错误的,学生虽然掌握了英语基础性的单词和句式,但是口语能力差,不能在实际中有效应用英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缺少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二)没有对英语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

英语这门学科贯穿了整个教学事业,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中,更需要注重对学生英语专业水平的培养,为社会输送高质量英语人才。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心底默认学生是对西方知识有充分的认知和理解的,故在讲课过程中,并没有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深层的阐述,没有对情感进行挖掘,不利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2]。

二、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需要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工作。教师可以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与学生之间互换位置。在英语课程学习之前,教师就在班级讨论群或者是学习通讨论组里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课程相关的资料,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从不同角度出发,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中用英语进行讲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错误的观点进行纠正,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还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英语传授千万不能浮于表面,要利用多种形式,挖掘内容深层次的含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知识内容,在未来中更好地利用英语知识。

(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基础相对薄弱,会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一些学生没有在英语学习时获得成就感,也因此对英语学习失去了自信心。教师在这时需要转变教学思想,杜绝“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存在于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英语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观念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利用英语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比如,在讲解到南非总统曼德拉的相关英语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动机和情感态度做出有效分析,根据学生的反应,潜移默化的延伸出更多优质内容,让学生在内心中形成情感共鸣。以英语教材内容为基础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3]。

(三)将英语内容与实践课程充分融合

在高职院校中,课程的专业性质比较强,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知识内容,都与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做准备。教师通过课堂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将英语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教师的英语教学活动应该是有目的、有准备的,将难易程度把握在可控的范围内,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内容,控制活动在每一个节点的内容。例如,学习英语知识“Apply for a job”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知识点与社会实践活动相串联。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到入职这段时间相对短暂,每一位学生都要面对求职。如果像传统教学一样,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一封求职信,学生的代入感不强烈,教学活动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可以收罗一些与学校合作的公司招聘信息,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专业需求,向公司用英语的格式写求职信。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求职节目,给予学生灵感,让学生大胆思考,利用所学习的英语知识,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掌握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4]。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可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革新。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将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