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20-12-08谢泽贤
谢泽贤
(广州市从化区第七中学,广东 广州 510900)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际意义
由于计算机数字化资源丰富,给教师提供网络平台,使初中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大放异彩。教师教授知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科学探索研究方法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网络信息技术提供资料素材,两者的结合不但有利于实现教师同步指导,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关键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通过网络学习资源刺激学生学习兴趣,让其根据自身特点和愿景丰富情感体验,按照其自身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学习时长,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主学习观。
二、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常见自主学习方式种类
(一)学习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式学习是指老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人机交互、网络冲浪的方式完成任务。互联网蕴含着巨大的信息能量,学生和教师在接触信息的机会方面均等,甚至教师没有部分学生掌握的信息全面。若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开阔眼界,拓展互联网知识,突破课本的束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这一时代工具,教导学生筛选信息、提取相关信息,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游戏带入”自主学习
“游戏带入”自主学习模式,是指教师以游戏方式指导学生建立的独立学习模式。初中生的生理、心理趋向成熟,虽爱好游戏,但也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轻易沉迷其中,教师可通过游戏带入,增强课程趣味性,调节学生厌学情绪。传统教学方式——板书难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提供图文并茂的视频或音频,刺激学生感官,制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更有利于创设情景,让学生获取知识。但初中生辨别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水平不高,所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知识量,在游戏中训练技能、掌握知识、研究方法、丰富情感,快乐的融入自主学习的角色中去。
(三)个性化自主学习
个性化自主学习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意愿挑选学习内容,用喜爱的学习方法,规划时间安排学习进度,衡量自身情况,选择有深度有广度的学习内容。而在传统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缺乏足够精力顾及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当学生不满课程教育现状,当老师不能满足集中的、大量的、个性化的学生学习需要,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满足自身学习需求。
(四)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初中学生小组合作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强群体意识,提高与群体合作、竞争的能力。教师把分散的学生组合成小组型学习团体,通过互联网传播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过程中发展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一)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课程内容有限,与现实脱轨,学生可以借助包含便捷查询、资源整理方便,信息时效高等优点的互联网平台,将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
由于课程时长有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不深入,课堂内容浅显,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而互联网可以弥补以上不足。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人机协作,自主探究学习,将学习结果分享至网络,不但保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畅通,还减少学生心理负担,使交流变得融洽平等。
教师可制作专题网,供学生交流评议发布作品,还可以利用网站携带的测试功能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在专题网站中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自由学习、资源共享。初中学生争当发掘知识者,利用教学器具、网络资源,小组协作动脑思考,探索表达客观真理。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有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正确利用网络学习,提高学生创造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教师坚持以人为本,依据不同学生基础学习水平、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合理规划分配不同层次的小组,有针对性地在学生沟通交流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预留出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营造出良好自主学习氛围,有利于高速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创造开放、友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以便增强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最大程度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