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研究
2020-12-08胡梅
胡梅
(重庆市江津田家炳中学,重庆 江津 402260)
引言
在新课改中强调,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指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尤其要如此,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要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才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一、用和谐的课堂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是否可以占据主要地位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不但在于学生也在于教师。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尽可能地全面、细致,教师不但发挥了指导、教导的作用,而且还占据了教学的中心。教师指明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置学生用哪种方法来学习都规定好,这样学生几乎就不需要动脑思考,仅仅是服从与接受就行。简单而言就是教师讲解的过多、过细,占据了课堂的主动,而学生则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少可以主动探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被动式的学习氛围,长此以往就对教师形成了依赖性,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缺失,主动学习与探究的能力不足。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从营造和谐氛围入手,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主动的发表字的观点或见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然后在由浅入深,其主要目的是营造和谐氛围调动学生主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家庭人口数量的变化,例如有老人去世或新生儿出生,以此认识到何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然后在让学生举例说明何为人口的机械增长,有学生本来生活在农村后来为了求学全家迁移到城市,这就是属于人口的机械增长。这样在交流互动中就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采用小组合作的地理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其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然后学生们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资料的收集还是问题的探讨与解决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仅仅是从旁指导。并且合作学习的方式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在问题探讨的环节中学生之间形成了思维碰撞,促进了思维能力发展。可以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应用这一教学方法时,高中地理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时会涉及到南北回归线划分的这一知识点,此内容就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完成小组分组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们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们用教学材料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教学材料包括乒乓球、细铁丝、彩笔以及钻孔工具,然后小组成员可以将任务细分,每人负责一部分,合作完成地球仪的制作。例如有的学生负责在乒乓球上绘画,画出基本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经线以及纬线,有的学生则负责制作,将铁丝穿过乒乓球的两端。另外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本小组的成果,并且简单的介绍自己地球仪的制作特点,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展示南北回归线的划分作用。
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是要求学生自身要有主体性的意识,另一方面则是要能够调动其学生的地理学习与探究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不自觉地就展开主动学习与探究,而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课外主题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以《土地荒漠化》这一内容的学习为例,这其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识实际上都来源于生活,也是实际生活的写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中去直观的观察、感悟,进而深入的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组成土地荒漠化实地考察小组,通过网络搜索附近的土地荒漠化区域,并在此展开实地调查。实践活动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不同,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动脑来研究与分析,这就良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师可以用和谐的课堂氛围来唤醒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给学生主体性发挥以机会。此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一些课外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加深刻的领悟相关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