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0-12-08袁文静
袁文静
(重庆市巫山县巫山初级中学,重庆 巫山 404700)
引言
美术作品往往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感,是表达艺术家创作心境的最终呈现。情感贯穿与美术创作与鉴赏的全过程,其不仅成为艺术家创作时的灵感,也是人们鉴赏作品与创作者发生共鸣的桥梁。将情感教育纳入美术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素养,因此情感教育逐渐受到美术教师群体的重视,其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当学生艺术素养越来越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时,情感教育也逐渐被纳入美术教学的探讨范围之内。
一、将情感教育引入美术课堂对学生成长产生的现实意义
(一)有效增强学生美术鉴赏水平
优秀的美术作品通常蕴藏着创作者丰富的情感与巨大心血,创作手法技巧固然重要,但引人入胜的是背后讲述的故事与传递的情感,这也使美术巨作拥有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鉴赏作品时,需要通过其中的色彩运用、风格展现、构图手法及描述的故事等要素中寻找与自身共鸣的内容,并且可以清晰描述自身对作品喜爱或无感的理由,利用自身的感情共鸣与逻辑思维对作品进行有理有据的评价,从而展现自身相对高超的美术鉴赏能力。而将情感教育纳入课堂中,能够有效为其鉴赏作品提供情感体验。
(二)极大提升学生美术创意表达能力
美术创作往往源于创作者灵感,灵感则建立在其特殊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情感对于美术创作极为关键,它是赋予作品长久不衰的生命的基础,缺少情感的作品是盲目空洞的。在接受了一定美术教育之后的初中生,对创作手法技巧有了基本了解,然而这些不足以支撑其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辨识不清创作理念与情感之间的区别,将两者混淆从而体会不到情感的缺位,而最终呈现的作品也较为浅显与直白甚至根本未能将其本意表达出来。因此,将情感教育融入美术课堂,使学生认识创作情感的本质与重要性,并在创作时有意注入自身情感,从而赋予作品勃勃生机。
二、将情感教育纳入初中美术课堂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认识不到美术等艺术学科的重要性,因其不被纳入考试范围之内,教师不对其做明确的教学规划,而仅仅使学生学习基础的美术理论,布置任务也是流于形式,学生根本体会不到美术创作的乐趣与魅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认真倾听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想与烦恼,为其答疑解惑,利用自身的经验向其提出建议,相对其他学科而言,美术课堂气氛本就相对轻快,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身在生活中的感想,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在直观感受中总结获取人生经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将其运用于美术创作中。
(二)充分利用美术教材资源,为学生展现作品中充沛的情感
教材是初中美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熟悉掌握其中的内容,并积极挖掘其背后的情感故事,在为学生讲述时有意传递其中蕴含的感情。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情感渗透时应选择距离学生很近的感情,例如亲情、友情与家国之情等,在学生人生经历相对缺乏时,教师向其传递不能引起其共鸣的感情,会使学生感觉疏离从而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譬如,教师在讲授《秋瑾》这一作品时,教师为学生讲完秋瑾大无畏的家国情怀后,还可以引入多个革命英雄的感人故事,使学生充分体会爱国情感,并理解如何将其表达于作品之中。
(三)构建课堂情境,使学生在生动场景中增加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法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各学科教师的青睐,其对于降低知识理论的抽象性与难度,使学生身临其境式感受知识建立的过程与逻辑具有关键作用,除此之外,此种教学还能够使学生构建的场景中体会人物心境与作品主旨,有利于增加其情感体验。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为了渗透相关的情感教育,可以充分打造与作品相关的直观情景,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背后的故事与创作者传达的情感,此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丰富的情绪,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促使其自发进行作品鉴赏与创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进行如火如荼时,提升学生的美术等艺术素养逐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如何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成为相关教育群体不断探索的任务。而情感教育作为艺术创作中不能缺少的要素,其应该被更广泛纳入美术等艺术学科课堂中,以切实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其艺术鉴赏与创作水平,为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